照顧好自己的大腦
你了解你的大腦嗎?古往今來,大腦都是身體中最神秘,也最複雜的器官。從遠古時候判斷逃跑抑或戰鬥,採摘抑或狩獵,到現在學習、工作所需要的計算、思考、分析,大腦為我們提供源源不斷的思考力,作出無數的決策。我們幾乎無時無刻都在運轉大腦,但我們對大腦的認識卻出乎意料地少。
我猜,即使身心健康,你都可能經歷過焦慮、失眠、社交恐懼、拖延症、上癮等等的困擾。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現代社會下生活的我們,面對工作上的各種壓力,精神問題更是越來越常見。我們怎樣能為大腦加加油,讓它更堅強、更聰明、更有效率呢?本書作者試圖給我們寫這一本大腦修復手冊。
姚乃琳是耶魯大學精神醫學博士後、香港大學精神醫學博士。從事腦科學研究多年,在國際知名期刊發表十多篇研究文章,研究方向涉及用腦成像手段觀測幻覺、精神分裂症、神經衰老相關疾病,同時也是內地腦科學領域科普自媒體品牌“酷炫腦”的創始人及主要創作者,長年在網上寫作和分享腦科學的科普文章,向大眾傳播有關腦科學知識。大家不要以為精神疾病離我們很遠,作者在書中說:沒有人能夠擁有完美無缺的大腦,沒有人的大腦是完全“正常的”,每個人的大腦都或多或少有些“不完美”或“不正常”。
智商高的人,可能也會情緒敏感、波動大;遇事冷靜,沉着應變的人,可能缺乏共情能力;執行力強、做事有條理的人,可能又有一定程度的強迫症。作者先介紹一連串心理和精神問題,並以科學角度解釋病因以及給出應對的建議。例如,作者提及抑鬱症是非常常見的,平均每五到六個人當中, 就有一個人在一生中的某些階段會患上抑鬱症,而其中受基因影響是最大的。要預防抑鬱症,可以多增加光照時間,多參加戶外活動(從臨床角度來看,有氧運動的效果非常明顯),還有多和朋友聚會,當一個人感受到的社交支持越多,患病的可能性就越小。當然,如果病情已經比較嚴重,就只能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了。
作者還分享了一些應對焦慮的方法。例如從認知上改變看待壓力源的方法,不要把它當作威脅,而讓自己知道大部分本能的憂慮其實沒有用。當面對因壓力而出汗、心跳加速的時候,如果你告訴自己這是緊張焦慮的反應,那麼就會越想越緊張,心跳越來越快,但若解釋成興奮和激動的反應,那就不會覺得特別焦慮,而會認為自己正在面對一個有趣的挑戰。
除了認知上,還應該在執行層面上調整策略,比如細化自己的目標,把大目標分解成可以執行的小步驟,改變反芻思維,避免對壓力源進行反覆咀嚼,反覆憂慮。作者還建議讀者們培養靜坐冥想的習慣,因為科學研究表示每天一小時的冥想,可以明顯降低焦慮。
如作者所言,“不正常才是常態”, 我們在一生中,很有可能會在某些時段經歷一些精神問題,只有知己知彼,正確地認知大腦,才能讓我們盡早發現自己的情緒隱患或思維誤區,進而避免發展為精神疾病。照顧好自己的內心才能更好地生活,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能將愛與關心傳播給身邊的親人和朋友。
昆 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