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0年07月19日
第B12版:閱讀時間
澳門虛擬圖書館

英國下層階級的“吶喊”

《英國下層階級的憤怒》 作 者:戴倫 · 麥加維 譯 者:曹聿非 出 版 社:新星 出版日期:2019年9月

英國下層階級的“吶喊”

《英國下層階級的憤怒》在二〇一八年獲得奧威爾獎時,評委會主席對此書的盛讚是:“我毫不懷疑,奧威爾會把獎項頒給此書。”而這本被譽為當代版的《巴黎倫敦落魄記》,後來甚至獲選為“廿一世紀最叛逆讀物”。

在此書中,作者戴倫 · 麥加維從個人經歷出發,帶着讀者一同走入英國下層階級民眾的生活,直擊他們的困境和心聲。麥加維是來自蘇格蘭格拉斯哥貧民區的一名說唱歌手、專欄作者,他出生於下層階級,有五個兄弟姊妹,母親沒有工作,長期吸毒、酗酒、暴力以及忽視他們,十歲的時候,他已經對暴力習以為常,他說:“如果暴力和暴力威脅在家中長期存在,暴力本身和暴力威脅相比,會更好受些。”母親在他們還是兒童的年紀就已經過世,但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他們,終究全都走上了與母親一樣的路。麥加維雖然憑着自己的才藝成為了一名說唱歌手,應邀各個社區、機構去表演、演講,但受眾幾乎都是“問題少年”或者貧困民眾。慢慢地,隨着他的成長,他的理解和追求發生變化,當他審判的眼光開始指向那些利用他的故事為私利服務的活動家、慈善家和政客時,他被“掃地出門”,被罵作“冒牌知識分子”、“叛徒”、“無足輕重”等。

事業上的發展,同樣未能幫他走出成長環境的陰影,曾經是母親人生主旋律的那些問題,酗酒、毒品、暴力、精神創傷、貧困……也成了他人生的主旋律,他甚至還深受嚴重肥胖的折磨。只要是出生於這樣的家庭當中,“無論是雅典街頭的雛妓,南美街上年幼的癮君子,受到有組織性侵的孤兒,還是被沖到歐洲海灘上的難民嬰兒,貧困兒童不論身在何方,都面臨着類似的傷害、忽視、虐待和剝削等危險。貧困給脆弱的兒童帶來了更多的危險。不論他們是出生在第三世界,還是出生在發達國家,精神創傷都會嚴重影響他們的人生”。

麥加維發現,和自己一起長大的人全部都充滿怒氣。出生於這樣的階層,對他們而言,尊嚴是上等人的專利,政治是有特權團體的工具,而他們只能生活在持續的壓力、持續的貧困和不可知當中,根本沒有犯錯的餘地。哪怕在英國,“光鮮的外表”之下,底層階級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在新聞裡,中產階級掌握着重要的知識、資源和機構,得到傾聽和重視;在貧困社區改造當中,決策自上而下的方式進行,凌駕於本地居民之上;在貧困產業裡,連好人也想要在社會剝奪中大賺一筆,這些都讓底層階級感受到,各個層面的政治進程都是為了將自己排除在外而設計的。對任何事情都難以掌控的感覺,加上充滿壓力的社會環境,共同為徒勞無功、自我毀滅的行為提供了溫床。

在此書中,麥加維體現出對左翼的自省精神。他以自己的辯論經歷為例,提醒左翼警惕自己對持有的政治信條的天然優越感。他看到自己的正義之怒有時候會掩蓋虛榮、怨恨和自私,這些因素妨礙着我們傾聽自己批評的另一方。同時,他也指出,左翼無休止地討論西方社會的結構性壓迫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問題,卻讓右翼壟斷了個人能動性的概念和承擔責任的說法,他敦促人們在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同時,也願意以同等標準審視自己的思想和行動。

階級是一種歷史現象,城市貧困亦並非英國獨有,這是一個世界難題。為此,作者在書中“吶喊”,希望每個人都能正視自己作為體制一部分對社會不公現狀應負的責任。“我們是環境的產物,環境同樣是我們的產物”。這是麥加維在英國的經驗,也可以成為世界的經驗。

花非花

2020-07-19 花非花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58264.html 1 英國下層階級的“吶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