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之癢”魔咒
台灣內政部門日前公佈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台灣去年共有五萬四千三百四十六對離婚,包括異性婚姻五萬四千二百三十六對及同性婚姻一百一十對,離婚宗數連續兩年下降。若與近十年來離婚對數最高的二○一○年相比,則減少三千六百九十一對。
去年離婚宗數雖然減少,然而數據對比顯示,台灣近年的離婚率呈現逐年攀升之勢,自二○一四年以來,台灣的離婚率從千分之二點二七攀升至二○一七年的千分之二點三一;二○一八年雖沒攀升,但也維持在高位。二○一九年的離婚對數雖然連續兩年下降,不過,結婚未滿五年離婚者佔整體離婚數的百分之三十四點六,比重最多,創下近十年來新高,應驗了“七年之癢”難過的傳說,而且去年島內離婚者的婚齡中位數為八點一七年,即半數離婚者婚齡未滿九年,令人憂慮。
離婚率的提高,往往被正面解讀為經濟社會演變,家庭價值改變,女性經濟獨立的能力和社會地位不斷提升,“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家庭分工減弱,新的兩性合夥模式興起的結果。然而,這些離婚數字的背後,反映的是眾多社會問題的衍生:結婚少、生得少,間接導致台灣的少子化越趨嚴重。一對夫妻離婚,立刻出現至少一個單親家庭,包括孩子教養、經濟安全、遷居、就業、失業、單親家庭暴力、隔代教養缺失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為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
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