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市場力量 適應變化
就業環境惡化,最新本地居民失業率升至百分之三點四;失業人口增八百人至九千七百人,就業不足人口則新增兩千三百人至逾萬人。快將踏入暑假,新一批應屆畢業生投入職場,在經濟基本面未見改善下,失業率還未見頂。
疫情下,各地以“穩經濟、保就業”為目標。特區政府的救市措施中,針對就業支援,先後推出帶津培訓課程,為應屆畢業生推出帶薪實習計劃,緩解失業壓力。由於失業率短期易升難降,澳門是否要加碼再推措施,為就業補底?
過去幾年,本澳整體失業率處於百分之二以內,如今連續三期均高於此水平,有升無跌,難免讓人憂心。但需清晰的是,金融海嘯期間,失業率一直徘徊百分之三以上,目前失業情況大體可控。另一方面,市場並非沒有職位空缺,據官方公佈的就業服務統計數據,今年四月開立空缺登記的僱主數目有一千八百多個,註明招聘本地僱員的空缺有一萬七千多個,兩組數字雖比三月減少,但仍非常可觀。當月就業配對逾四千五百人次,雙方達成聘用僅兩百多,成效一般。
近日官方公佈於六月八至廿二日為“帶津培訓”計劃的學員舉行六場就業配對會中,出席兩百一十一人,近百人獲聘。不成功的,因工作環境不合、要求較高薪、更高階崗位等拒絶受聘,也有態度、技能、語言等不合而未獲聘。從疫下職場環境大轉變,僱傭雙方對職位要求將產生變化,可以成功撮合近半比例,部分反映了經濟下滑的就業壓力。
伴隨經濟起伏,就業環境轉變無可避免。但當市場無形之手繼續發揮作用,政府僅能充當短期的扶持角色,長遠應創設配對平台,穿針引線;反之,過於依賴政策之手,容易讓應有的市場彈性失靈,減弱了真正就業的動能。應對疫情的措施都是短暫的,但因經濟衝擊帶來就業市場的變化,卻不能忽視。如今企業紛紛變陣求出路,就業者亦要適應市場變化,一本通書怎能睇到老。
春 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