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 健全機制
首輪三千元電子消費補貼計劃生效近兩個月,政府早前公佈中期報告,已有逾十四億元的資金投入市場,當中逾六成消費流入中小企,達到穩經濟、保就業的政策初衷。
政府透過消費卡向市場注入總額逾二十億元的流動資金,結合商界五花八門的優惠促銷計劃,掀動全城消費熱,更刺激居民額外消費。據報告估算,總體帶來的經濟效益,大於政府預算總額。
受惠於消費卡效應,讓死氣沉沉的經營環境帶來曙光,有助企業穩住信心、保住員工飯碗,共同捱過疫情最壞時刻,等待經濟復甦。對於這場政策及時雨,坊間迴響熱烈,贏得不少掌聲。但疫情終會過去,在疫下推出的應急措施,在社會復常後是否延續,值得各界探討。
自疫情以來,經濟陷入困境,旅遊相關行業開展業務受阻,唯有紛紛轉向內需市場應急,但經濟影響不斷浮現。由於出入境政策仍未放寬,賭收何時反彈難以估計,今年政府已把賭收預期減半,又要求各政府部門收緊明年度財政預算,可以想像今後一段時間,公共財政收入十分嚴峻。短期來說,開源困難,節流是當務之急。
經濟不景,作為救市的臨時措施,電子消費卡延續與否必引起社會廣泛討論,推而廣之,推出逾十年的現金分享,明年能否繼續分享紅利,顯得十分被動。雖然現金分享是經濟榮景的惠民政策,但一直沒有與公共財政收入建立健全的機制,進退兩難。
博彩業開放,為澳門庫房帶來可觀收入,國際評級機構也因此給予澳門高度評價。不過,經歷今次突如其來的疫情,如何構建現金分享機制,反是未來急需探討的方向。
花無百日紅,居安思危等警惕字句,老生常談。在經濟處於上升軌道,連年賭收高企、紙醉金迷的美景,對構建長效機制的迫切性亦打折扣。對於產業發展、民生政策欠缺清晰思路。如今疫情把問題暴露於水面,凸顯居安思危、健全機制的重要性。
春 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