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果僅存 研外判接手營運
文遺研倡活化大三巴郵亭
【本報消息】有團體指出,繼渡船街近俾利喇街口郵亭於今年五月被拆除後,大三巴牌坊石級郵亭成為本澳碩果僅存的傳統郵亭,其去留引起社會關注。
澳門文遺研創協會副理事長陳泳彤認為,傳統郵亭作為澳門人對上世紀生活的集體回憶,對外又是本澳地區特色的重要載體;如今大三巴郵亭地理位置優越,倘適度活化,重新投入服務,大有可為。從文物保育或旅遊推廣角度而言,都應予以保留。
彰顯舊日情懷
陳泳彤指出,隨着互聯網興起,傳統通信方式無疑已讓出其主導地位。在過去環球旅行尚不風行、書信郵遞頻繁的年代,郵亭在本澳居民日常生活中起到聯繫遠方親友的重要作用,幾近是“思念”的象徵,因此郵亭承載的不僅是郵政功能,更是居民的舊日情懷。
另一方面,傳統郵亭鮮明的配色、獨特的形狀,多年來深嵌在城市景觀中,儼然成為澳門街道的特色標誌之一。於一九八六年八月啟用的大三巴郵亭,作為澳門現存最後一個傳統郵亭,不但為該區居民和旅客服務了三十多年,更是大三巴一帶城市景觀及居民生活方式轉變的重要見證。
非以經濟衡量
昔日郵亭內要配備營業人員,加上各項相關的設備,開銷不低,在傳統郵政市場收縮,產能下降等情況下,關閉退場似乎是合理之舉。加上大三巴郵亭於去年五月停運至今近一年多,鮮有居民反映其日常生活受到顯著影響。然而她認為,郵亭的存續一來不能單純以經濟的標準去審視,二來在拆卸和繼續閒置之外,亦有其他可行選擇。
受制於其作為郵政基礎設施的限制,必須保留限售賣郵產品的原則下,陳泳彤建議可透過外判形式,讓商業機構或民間團體接手營運,並引入更靈活的經營手段,比如安裝近年流行的特色紀念品自助販賣機。
配合文創商機
另在郵亭內販售一般性郵品外,更可增加販售具本土文創元素的新郵品,甚至推出僅限在郵亭內出售的大三巴特別版郵品或郵戳加蓋服務,以此作為大三巴旅遊配套之一;配合近期啟動的本地深度遊,未來又可吸引旅客光顧,料可發揮創造新的經濟價值、保留本土特色標誌,以及深化文化旅遊質素的三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