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所能及助蘇丹啟思抗疫
若你想了解一個國家的狀況,最快捷有效的方法,莫過於回顧該國的統計數據。沒有文字上的粉飾,冰冷的數字背後,往往更能說明真實情況。
然而,這個規律也有失效的時候:若然原始的統計數據在收集時已經有誤差,那麼建基於此的統計結果,以及所有的延展推論,都無法站得住腳。一個人只有充分認識自己才能進步,該道理同樣適用於國家。現今的現代化強國,皆非常注重數據統計;美國就是以數據立國,我國也把數據統計放到國家戰略的高度。
蘇丹由於近年經歷了政治動盪,遭受經濟衰退,人民飽受貧窮問題所困擾,在原來各種衛生健康問題的基礎上,現在再遭遇新型冠狀病毒帶來的壓力,導致醫療衛生體系的負擔日益加劇。
多渠道了解問題
除了蘇丹官方的統計數據外,要再獲得更多信息作為補充,便要與當地的聯合國人道救援機構(UN humanitarian cluster system)和非政府組織(NGO)聯繫。聯合國在人道救援工作的框架下分成十一個工作群組(cluster),分別針對援助國的十一個技術支援項目(例如安全保障、營養、物流、健康、食水衛生等),每個工作群組由聯合國旗下的代理機構(UN agent)作為負責人,協調工作群組內相關方面的非政府組織和其他國際機構。
例如,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便是聯合國在健康衛生方面的主要工作機構。多年來,多個聯合國機構以及非政府組織在蘇丹工作,協助當地政府開展各種工作,提供技術支援,例如無國界醫生組織,於一九七八年已開始了在蘇丹的人道救援工作。這些機構和組織深入當地基層工作多年,掌握了大量蘇丹的第一手信息。
計劃已定,我們便一連三天約見了蘇丹聯邦衛生部官員、世界衛生組織駐蘇丹負責人、聯合國兒童基金駐蘇丹負責人、無國界醫生組織駐蘇丹負責人,向他們了解目前該國的疫情以及其他相關資訊,也順道交流重慶和澳門的抗疫經驗及相關數據,並和衛生部的官員討論了一些技術層面上的問題。目前,官方公佈的已知新型冠狀病毒確診個案超過五千人(其中,五成九是無症狀感染者,經由確診個案作流行病學追蹤時所發現),死亡率為百分之五,確診個案絕大部分是本地個案。但由於核酸檢測能力有限,以及流行病調查工作缺乏資源,在本地服務的非政府組織估計,實際感染人數應不止於此。
疫症蝗害虐蘇丹
為應對疫情,蘇丹採取封鎖及暫停社會活動等措施,加強社區健康宣傳,隔離高風險人群,把確診個案集中收治在定點隔離醫院,大型的社區醫院則收治懷疑個案於隔離病房。小型的社區醫院或診所需暫停服務,直到改裝至符合蘇丹聯邦衛生部的抗疫要求,經衛生部檢查後方可復業。
上述的應對疫情政策,本來無可厚非,但是蘇丹的醫療務服體系本來就非常脆弱,抗疫政策進一步削弱了普通醫療服務。坦白而言,與這個國家積存的問題相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爆發並不是最迫切要解決的。
先不談長期的政治問題、經濟問題使國家貧窮落後,新一輪的蝗蟲災害席捲東非影響到糧食供給,即將到來的雨季亦增加出現疫水傳染病(霍亂、傷寒)和蟲媒傳染病(瘧疾)爆發的風險,這些問題恐怕對蘇丹人民來說更為致命。
促突發管理建制
蘇丹的衛生醫療系統,平日由各個州的州衛生部自行負責管理,但當國家進入緊急狀態時,便改由聯邦衛生部領導和頒佈政策,由各個州衛生部執行。
由於該國缺乏準確的統計數據和得力的普查團隊,聯邦衛生部沒有辦法了解每個州的實際狀況,制訂政策可能會有偏差;地方州衛生部被定義為執行部門,即使政策不符合地區現況,也只能微調或者乾脆不作為。
執行部門缺乏反饋到領導層的機制,領導層亦同樣沒有監管政策有否貫徹落實的手段,在這樣的情況下,白白浪費了抗疫的資源和寶貴的時間。通過與各方專家組織會談,均有以下建議:一、增加投放資源強化流行病學調查跟進系統;二、改善應急醫療體系統籌協調機制,相比設立各種委員會邀請各政府部門加入,更應當盡快建立“突發事件管理系統”(Incident Management System, IMS),提高行動和協調機制的執行力度和效率。
害怕標籤拒求診
蘇丹醫療系統長期缺乏資源,加上防疫封鎖症策,短期內物資供應會更為緊張,除此之外,據當地官員和國際組織表示,民眾因受當地的文化傳統、宗教、社會認知影響,普遍質疑新型冠狀病毒的存在和嚴重性,也有部分人因為害怕被標籤及歧視而拒絕主動就診,甚至躲藏不願被發現,待到病情嚴重加劇時才不得已求醫,增加了救治難度。
總結來說,蘇丹的問題錯綜複雜,很難在短時間內顯著改善。但我們仍會盡力把我們學到的知識和經驗分享給蘇丹人民,希望可以為他們帶來一些啟發和思考。
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澳門)隊員 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