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鄉 家鄉 故鄉
最近有一齣以大城市做背景的熱播網劇,劇裡來自鄉下的男主角被調職到那座城市一段時間之後談論對當地的印象。他說:“我這輩子幾乎沒有離開過家鄉,完全想像不到在城市生活會是什麼樣子。面對未知的事情,一開始還是會害怕的吧。這座城市既隨性又刺激,每天的表情也會時陰時晴,完全無法預測,但現在卻想去了解更多。”我們雖然不知道這位男主角對故鄉的情懷有多深,但從他的片言隻語中,仍然可以感受到他通過比較不同地方的生活體驗而使自己盡量適應新的生活,演繹出屬於他的生存之道。
至於劇中的女主角是一頭“無腳鳥”,一直在那座城市長大,故鄉對她而言幾乎是遙不可及的事情。她曾經這樣說:“我因為是在城市出生的,所以很羨慕你們這些有故鄉的人。除了現在身處的地方,還有一個可以回去的地方,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但當她在另一幕場景中看到城市的夜色之後,又說:“撇開自己是土生土長的城市人這一點,我也很喜歡這座城市。”後來她一走了之,而這一去也使自己成為了“有故鄉的人”,我們也相信當她一天選擇回去那座城市時,會像劇裡的其他角色一樣,感受到“有處可歸”——肉身有處容納、靈魂有處安放的幸福。
這些細膩的情節正好啟發我們對本屆比賽的主題——“我的故鄉情”的一些思考。我國自古以農業立國,要求人們要在固定的地方長期生活,久而久之,形成了樂土重遷的觀念,產生人們不應該輕言離開故鄉的想法。隨着現代工商業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中國人也要漸漸學習和適應為原料和市場而奔波的生活方式,農業社會的既有文化觀念雖然因此受到巨大的衝擊,但家國同構的傳統文化使得血緣成為人們追求情感溝通和身份認同的重要基礎,並演變至以家庭為基礎,再通過宗族和鄉族而形成社會,再進一步建構出我們的國家。由此可見,家鄉是構成現代社會的中層建築,在農業文化始終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主導力量的推動下,對故鄉的情懷意味着對傳統的文化基因的思念,使人通過這種情懷而了解自己,了解周遭,了解世界。(二之一)
吳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