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址元素須結合澳門特色
地攤經濟社區煥生機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來提倡“地攤經濟”,多地“地攤事業”紛紛崛起。觀乎本澳,不同規模“地攤經濟”早有存在,中區南區工商聯會會長李卓君認為,“地攤經濟”值得鼓勵,但政府要拿捏好有關選址和元素等,思考如何使地攤與商舖,甚至社區有機結合,方能更好發揮提振經濟之效。
本報記者 高嘉灝 許文權報道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上月廿八日在全國人大會議閉幕後的記者會上表示,其看到報道,西部有城市(指成都)設置三點六萬個流動商販攤位,一夜之間有十萬人就業。此言一出,等同為全國流動攤販開綠燈。李克強數日後在山東煙台視察時,更形容“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是中國的生機”。此後,多地紛紛啟動結合自身特色的“地攤經濟”計劃。
提供另類旅遊體驗
李卓君表示,澳門屬微型經濟體,容易受外部經濟環境影響,故提高內需相當重要,認為“地攤經濟” 能一定程度刺激內需,同時對中小微企起到幫扶作用。對於旅客而言,地攤文化亦能提供不一樣的旅遊體驗,還可淡化旅客認為旅遊區物價必然貴的既定印象,有助提升本澳旅遊吸引力。
地攤商舖錯位發展
李卓君認為,地攤經營成本較低,建議可售賣一些價格相對便宜、別致的商品,與商舖等達至錯位發展。受疫情影響,不少中小企“體無完膚”,甚至有人無奈離場。李卓君相信“地攤經濟”的推動,能發揮穩經濟、保就業的積極作用,值得鼓勵。
李卓君表示,在推動“地攤經濟”的同時,政府應思考有關計劃的選址、內容元素等,最好能夠使“地攤經濟”與區內商舖、社區特點等有機結合,方能更好為社區注入活力,提振經濟。並以該會主辦的“康公夜市”為例,認為可考慮擴大規模,進一步完善管理,加入相宜的元素,使其有條件打造成“地攤經濟”的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