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小語)加強應變 護渠排澇
颱風浸,暴雨浸,漲潮浸,風暴潮更浸。年復年的道路渠網疏導及改善工程後,本澳低窪地區水浸的老毛病,仍未根治。繼周一多區因豪雨水浸後,昨大雨傾盆多處又再水浸,部分低窪地區更成澤國,水深及膝,居民狼狽。究竟兩場暴雨下的“水浸街”,是本澳先天地勢低的自然結果?抑或是城市擴容後的必然後果?還是“平時不燒香,臨急抱佛腳”?
踏入雨季,近日天氣不穩,“龍舟水”充沛。昨日上午雷電交加、豪雨連場,引發塌山泥及落石意外,多區一度水浸,學校停課。颱風仍未來襲,本澳已一周兩浸,居民擔心防洪基礎建設未有期,本澳內部的疏水排澇設施及能力難以應對今年倘有的風暴潮。
市政署昨強調已即時啟動暴雨應變機制,派員巡查各雨水泵房及開啟水泵,同時分別派員及要求外判清渠公司到低窪地區進行緊急清理路邊雨水井工作,清走積聚渠口垃圾,打開渠蓋加快排洪。當局又解釋,負責新橋區範圍的林茂新舊雨水泵房共五個雨水泵均全部開啟,運作正常。由於雨勢持續,大量雨水經涵箱渠流入泵房,故未能即時下降。負責關閘區域的雨水泵房亦已全部開啟,但由於涵箱渠出口的雨水泵房尚未完工,只能緊急利用臨時水泵協助排洪,故位處上游的台山李寶椿街一帶的雨水排放較慢,使該區水浸水位較高及水退時間較長。
儘管當局交代了各區水浸的不同成因,但從今次受浸的區域來看,多數是已有雨水泵房涵箱的地區,如台山、青洲、新橋、氹仔等。按照常理,只要泵房渠網運作正常,理論上水浸程度有限。當局的解釋一是雨勢持續,二是個別雨水泵房未完工所致,理由牽強。只怕是日常渠網清淤不足、恆常保養不善,亦沒有做好應變機制有關。連街坊都知道商舖亂將污水排入雨水渠,甚至地盤工程排放泥沙等導致淤塞。如果當局平時加強執法,做好渠網及雨水井的定期巡查及保養,不可能沒有發現問題,亦不可能讓水浸問題長年困擾居民。
夏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