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權之下做人難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句耳熟能詳的大白話,聽起來是韓信人生結局的註腳,細思量卻是蕭何屈從於强權釀成的悲劇。就蕭何與韓信的交情來說,即便是爲天下蒼生着想的無奈之舉,仍然令世人寒心,終究是他幫呂后下的套吧?
韓信兵權在握是真,作亂之說多半出之猜忌。他若真想背漢自立,當年做齊王時易如反掌,何必等劉邦坐定天下、自己功成名就之後再謀反呢?就算韓信有異心,以蕭何在漢室中的榮寵與地位,足以從中斡旋,再拉韓信一把。劉邦平定了韓王信和代相陳豨以後,回到都城洛陽,聽說韓信已被處死,還是有些惋惜的。此前蕭何若能多做一些緩衝的工作,韓信不一定非死不可。
細看歷史,不難發現,每當改朝換代時,何以會有很多前臣失節;待得太平盛世下,何以會有很多重臣自污?就連位極人臣的蕭何都迫不得已尋求自保,何況常人乎?可見,若無錚錚鐵骨和隱忍睿智,强權之下做人難,要麼被壓碎,要麼被擠扁。儒家所以提出明哲保身的理念,並非反對必要的拼爭,而是基於臣子職業安全考慮,不主張傻愣愣地冒死直諫。
在《說苑》中,劉向進一步分析說,就臣子而言,君主有過失不進諫,就會危及君主;君主不納諫,就會危及自身;危及自身仍不被採納,進諫就毫無意義。因此他認爲,曹羈三諫不從則去,更符合禮的要求。
戰場也好,商場也好,官場也好,職場也好,都說做事先做人,但在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堂堂正正地做一個大寫的人,並非那麼簡單。終歸要權衡利弊,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及時止損,優於亡羊補牢。
王兆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