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0年05月29日
第B09版:特刋
澳門虛擬圖書館

炮台滄桑載歷史風雲

東望洋炮台有四百年歷史

松山健康徑的古大炮

馬交石炮台的歐式吊橋

望廈炮台曾有非裔葡兵駐守

炮台滄桑載歷史風雲

澳門曾經是海上絲路的中轉站港口,這絕佳的地理位置也令不少列強為之心動。為了抵禦外來侵襲,當年的小城成為南中國最多炮台的地區之一。座落在不同地區的大炮默默守護着這座小城。物轉星移,今日靜靜屹立在澳門城中的炮台,見證着一段段抹不去的風雲變幻,等待着遊人來此撫今懷古。

四百年東望洋炮台

東望洋炮台(Fortress of Guia)又名基亞炮台及松山炮台,位於澳門半島最高的海拔九十四米的東望洋山山頂,俯瞰整個澳門半島,修築於一六二二年,一六三八年擴大增修並完成炮台的主體,建築佔地約八百平方米。有哨房、火藥庫、樓塔等。東望洋炮台與位於大三巴側的大炮台和媽閣炮台,連成了一道堅固的外圍軍事防線,抵擋各路軍隊的侵襲。炮台建成至今,經過政府的修建,現址得以保存,而數座古跡大炮也巋然屹立在松山。

東望洋炮台的護牆為石砌的迴引式複合城牆,並用泥漿黏合,能抵擋艦炮炮彈。牆體高六米,為典型炮台牆體,女兒牆(小型外牆)高約兩米,以迴引方式連接主體。堡內廣場儘管面積不大,卻有複雜且緊密的複合型軍事佈局,巧妙地利用了松山頂部有限的建築用地。沿着樓梯而上便是澳門半島的最高點,這也是世界地圖上的澳門坐標位置。東望洋炮台在以往一直被列為軍事禁區,只有每年的八月五日聖母誕及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才開放予公眾進入。直至一九七六年,葡國軍隊撤出澳門,炮台才被闢為旅遊點,至今仍完整地保持原貌,令遊人有機會一睹炮台的威風。

東望洋炮台上建有東望洋燈塔及聖母雪地殿堂,東望洋燈塔高十五米,內部共分三層,是中國海岸第一座現代燈塔,其為圓柱形結構,燈塔內有一迴旋梯連接垂直空間,塔頂設置巨型射燈。一八七四年九月,燈塔因風暴受損,經過重修後於一九一○年六月廿九日重新啟用,一直至今;東望洋燈塔側的聖母雪地殿聖堂約建於一六二二年,祀奉雪地聖母(Nossa Senhora da Guia)。一九九六年,政府對聖堂進行內部保護和修復工程,發現極具價值的壁畫遺跡。壁畫上的聖經故事和人物運用了中國繪畫的技法,整個畫面是中西文化和藝術的大融匯,是本地眾多教堂中獨一無二的。

非裔葡兵駐守炮台

“望廈炮台”(Fort of Mong-ha)又名蓮峰山炮台,它還有一個有趣的別名——“雷打炮台”,據說炮台初建時並未有避雷設施而時常遭到雷劈。可放置十尊大炮的“望廈炮台”原稱“望廈山炮台”,坐落在澳門半島北部,海拔六十米高。它是葡萄牙在澳實施殖民管治後所興建的第一座炮台,始建於一八四九年,由總督亞馬留主導和策劃。望廈炮台佔地約七百平方米,其特別之處是大炮是朝向中國的,有別於其他炮台,炮口更直指關閘方向,該射程亦能達至關閘。炮台一直鎮守住澳門北面的動盪,對澳門來說具重要軍事地位。

峻工於一八六六年的望廈炮台,內部設計形狀為矩形,設有火藥庫、槍眼、觀察台等,它與松山炮台一樣,圍牆使用堅硬的花崗岩,而整體則由崗樓、炮台平台及軍需庫等部分構成,以抵禦外來攻擊。望廈炮台於一九六○年停用,炮台軍營曾有非裔葡兵駐守,所以俗稱“黑鬼山”。隨着戰爭的平息以及年代的轉變,望廈炮台現改建為望廈山市政公園,把從前的戰爭畫面換成恬靜優美的公園,花卉遍地,流水瀑布,羅馬式廣場等,炮台不再代表戰爭,而是和諧地成為小城的獨特風景。

歐式吊橋罕見堡壘

馬交石炮台位於澳門半島東北角的馬交石山頂。又名瑪利亞二世皇后(瑪利亞二世是當時的葡萄牙女皇)炮台,位處於澳門半島東面的馬交石山山頂,臨近水塘。炮台所處的馬交石山頂,海拔高度為四十八點二米,是整個澳門半島最矮的山崗。因為地勢險要,葡萄牙人大約於一八五一至一八五二年之間建造馬交石炮台,由安東尼奧古雅(António de Azevedo e Cunha)工程師負責修建,從而輔助望廈砲台,守望澳門半島東北面的地區。

馬交石炮台的建築結構呈不規則的六邊形建築,正門以歐洲中世紀式的吊橋連接,是澳門多座炮台中唯一一個大門運用吊橋設計,這種設計早期只出現在歐洲地區,這使馬交石炮台更具特色。進門之後是一條磚石並用弧型拱頂走廊,兩側有供士兵作射擊的凹位;再後有迴廊,設有火藥庫和儲水池,方便調配作戰時的武器及補給品。馬交石炮台並沒有太多輔助配置,形似一個大碉堡。外部由一層厚厚的護牆保護,護牆高三米多,以大型岩石磚塊和黏土堆砌而成,且勻稱地留有若干槍眼,形成步槍火力圈,以防敵人攻佔。

在馬交石炮台的上方的環形高點的北方位置,過往曾放置一門大炮,大炮可三百六十度旋轉發射,控制東北岸海防。一九四三年一月十六日,馬交石炮台在二戰中被美軍戰機炸毀,直至附近的通訊博物館建成,才一併修復。馬交石炮台內別具特色的設計,在戰火過後幸運地完好保留着,就如門口刻上建造年份的大石也未被摧毀。這座已遭破壞的炮台,透過它的傷痕,向遊人訴說着它的經歷。以往馬交石炮台屬於軍事禁區,現是受官方保護的文化遺產,內部完整地保留了百多年前的空間規劃。現時炮台內部尚未開放,但遊人仍能在馬交石炮台一帶眺望澳門東端水塘、新口岸一帶,以及“海角遊雲”的風景。

文:麥 兒、圖:本報資料室

2020-05-29 麥 兒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47996.html 1 炮台滄桑載歷史風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