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首探火星五大亮點
【中新社北京二十三日電】今年七月火星探測將迎來重要的發射“窗口期”,屆時中國將擇機實施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包為民詳解中國首次火星探測的五大亮點。
一次完成“繞落巡”
中國行星探測首站為何選擇火星?包為民解釋稱,火星是太陽系中距離地球較近、自然環境與地球最為類似的行星之一。火星探測不僅有助於探究火星生命的存在和演化過程等問題,更可藉此了解地球的演化歷史和預測地球的未來變化趨勢,同時也為人類開闢新的生存空間尋找潛在目標。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對火星“環繞、着陸、巡視”三個目標,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並對火星表面重點地區精細巡視勘查。
在包為民看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實為“彎道超車”。若能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步走,這一跨越式方案將成為全球首次。
最難“恐怖七分鐘”
中國火星探測器分為環繞器與着陸器兩部分,預計在今年七月由長征五號遙四火箭發射升空。火箭將探測器發射至地火轉移軌道,隨後在地面測控系統的支持下進入環火橢圓軌道,運行到選定的進入窗口,探測器將降軌控制,釋放着陸巡視器組合體。
包為民表示,火星探測器發射時主要看長征五號遙四火箭的表現,奔火的過程中會根據軌道的具體情況不斷修正探測器的飛行方向,到達火星附近時及時刹車,這些動作必須一氣呵成,否則就會飛向更遠的深空。
“火星探測最大的難點在於‘恐怖七分鐘’——即:再入、下降與着陸過程中,要在七分鐘內將探測器的時速從兩萬千米降低到零。”包為民稱,這需要融合氣動外形、降落傘、發動機、多級減速和着陸反衝等多項技術才能實施軟着陸。
可工作三個火星月
為規避火星極端天氣的影響,中國火星車將設置自主休眠和自主喚醒功能,可工作三個火星月,相當於地球上的九十二天(火星自轉周期約為二十四小時三十七分鐘)。值得注意的是,火星車將配置探測雷達對火星地下一定深度進行探測。
包為民表示,由於遠距離數據傳輸的大時延,這要求火星車必須具有很高的自主能力。同時,火星光照強度小,加上火星大氣對陽光的削減作用,火星車能源供給也比月球車更為困難。這些因素都使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更具難度和複雜性。
設定五大科學目標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設定了五大科學目標,主要涉及空間環境、形貌特徵、表層結構等研究。為此,火星探測器搭載了十三種有效載荷,其中環繞器上七種、着陸器上六種。
屆時,着陸器上攜帶的六種載荷可對民眾關注的科學問題開展探測。“火星車還攜帶了大氣環境測試儀,可以獲取火星溫度、風力等信息,老百姓將可直觀地了解火星和地球環境的異同。”包為民說。
三國探測器奔火星
除了中國的“天問一號”以外,今年飛向火星的還有美國的“毅力號”火星車和阿聯酋的“希望”火星探測器。
“二○三○年前後,中國還將實施火星採樣返回、木星系探測等任務,目前正開展關鍵技術研究,為工程實施做準備,中國航天人將為完善人類對宇宙深空的認識而不懈奮鬥。”包為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