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演算法 人心更可怕
當初會閱讀這本書,無非是對演算法如何影響人類感到越來越切身。回想互聯網進入一般人的日常才不過二十幾年,卻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模式。一方面它帶來的海量資訊共用交流,讓人類享受前所未有的知識串連與生活便捷,但隨着我們越來越依賴互聯網,似乎也開了一扇窗,讓數學家和資料研究者得以窺探我們的生活。他們不斷蒐集資料,了解我們去哪裡旅行、上哪裡購物、買些甚麼、對甚麼感興趣,進而預測我們的生活習慣。更多人憂心這些資料足以操弄人心、改變輿論風向,甚至影響政治結果。而背後發揮關鍵作用的,是演算法。
與其因不了解而對演算法產生各種妄想恐懼,倒不如去細究其背後運作,當我們意識到生活是如何被演算法影響,才能進而找到一種與它共處的適當方式,不再做演算法的俘虜。相信這也是本書作者大衛 · 桑普特的寫作初心吧。在曼徹斯特大學取得數學博士學位,曾於牛津大學擔任皇家學院訪問學者,現任瑞典烏普薩拉大學應用數學系教授,本身就是演算法的內行人,研究領域包括魚群及蟻群的運作機制、足球隊的傳球路線分析、社會隔離、機器學習及人工智慧等等。他對於數學推廣有着卓越成就,因此曾獲得數學暨數學應用學院(IMA)的凱薩琳 · 理查茲獎。
本書基本上提出三個當下人們十分關切的問題,並試圖做出解答:演算法如何分析我們?演算法如何影響我們?以演算法為基礎的AI是否將成為我們?當中同時解析了這幾年相當重要的幾個議題如劍橋分析事件(Cambridge Analytica)、Facebook的情緒實驗、為甚麼特朗普會跌破眾人眼鏡當選、Facebook是否為造就同溫層現象的罪魁禍首、AI有沒有性別歧視等等。作者透過訪問走在演算法研究最前端的科學家,並做數學實驗分析佐證,除了解釋數學與統計如何運用於現實生活,也說明了現今社群演算法的能力與極限。他認為演算法本身並非法力無邊,就以號稱能“預測美國每一位成年人的人格”的劍橋分析公司為例,經過他抽絲剝繭解構了該公司的演算法後,他覺得劍橋分析有着許多誇張失實的吹噓。作者又主張,不管是由上而下設計的演算法,還是由下而上設計的演算法,只要演算法還無法像一般動物那樣,將自身已有的知識外推到其他現象上,那麼AI要成為人就還有一大段路要走。雖然作者勸大家不用過度擔心演算法,卻不忘強調人為監督的關鍵性,畢竟數學分析無法去除社會文化脈絡既有的歧視所導致數據偏頗的問題,而這比起演算法本身,似乎更是我們應該關切憂心的議題。他在書中引述英國萊斯特德蒙福特大學教授凱薩琳的這句話絕對發人深省:“真正的威脅不在於電腦智能大幅提升,而是我們使用現有的工具只造福少數人,而非改善多數人的生活,只想着為超級富豪提供管家,而非解決廣大人民的問題。”
子 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