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支招”衛生機制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中國的醫療系統經歷一次全方位考驗,亦使公共衛生應急預警機制方面的不足充分暴露。近日,多名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應將疫情防控關口前移,同時通過構建平台、中醫介入等“組合拳”,來完善相關體制機制。
擴傳染病預警範圍
全國人大代表、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消化內科主任王江濱認為,動員全社會力量廣泛積極參與,並在法治軌道下防控傳染病,才是真正把傳染病等疫情防控關口前移,讓它少發生、不發生。
他建議,應將發佈傳染病預警的主體從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和省(區、市)政府擴大到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城市,甚至地級市,為傳染病防控贏得寶貴的時間,並建立問責機制。
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寧夏區委會主委戴秀英亦建議,建立醫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爭取在重大事件發生時能够快速展開相應救治工作;把全科醫學納入整個國家疫情防禦體系中,發揮基層醫院全科醫生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管控中的重要作用。她同時指出,“我們更需要的是普及健康知識,培養廣大群眾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構第三方報告平台
多名代表委員還提出了通過構建第三方平台、健全中醫體制機制、利用新興科技等手段來完善公共衛生應急預警機制。
隨着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網絡終端產品已經普及與應用,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領域,公共實時通訊服務技術日趨完善。在這一背景下,全國人大代表、瀋陽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李潞建議:構建第三方疾病(公益)預警報告信息平台。
李潞表示,該平台不僅是發現與防控流行性疾病的需要,也具備網絡基礎和技術條件。這種平台主要是作為國家公共衛生管理及疾控中心信息體系的有益補充,充分發揮基層醫護人員預警哨兵作用,利用該平台對新發且未知的疾病盡快提供一線一手信息資料。
賦消防隊院前急救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大數據、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高新技術為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科技支撐。在住鄂全國政協委員、武漢高德紅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立看來,經過四十年改革開放,中國在科技、工業、技術等方面都取得較快發展,但在應急救援領域的應用並不充分。
針對應急救援體系建設中人員配備問題,結合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院前急救處置實踐,黃立也給出了建議。
“消防人員受過專業訓練,有一定的救治技能,有車輛和安置設備條件,可以成為重症病人轉運和臨時救治的重要力量。”黃立認為,此次疫情對公共資源的利用效率提出考驗,賦予消防救援隊伍院前急救職能,形成院前急救新模式值得探索。(據中新社十六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