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0年05月09日
第B11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櫻花樹下)網絡法官

網絡法官

在不同媒介上看過很多保健產品的廣告推銷及衛教短片,呼籲民眾需要注意高血壓和糖尿病等生理疾病,提供何時需要定期進行身體檢查或接種疫苗的資訊,卻鮮少有任何關於心理健康或精神疾病的衛教訊息在媒體上出現。去年台灣有一部電視劇熱播,《我們與惡的距離》帶動思覺失調症這個疾病被社會所關注,但是激情過後,還有多少人記得這一群病患的存在和需求?當不幸事件再次發生時,網絡上的謾罵聲浪和惡毒言論依舊肆意攻擊。

去年七月台灣鐵路警察在列車上處理補票糾紛時,遭到一名男子持刀刺傷,在送院途中不治。其後被告人經醫學鑑定因精神障礙,導致在當時環境不能辨識其行為違法,一審宣判施以監護五年,隨即引發社會極大反彈,紛紛指責法官判決失當、質疑醫師的鑑定報告,認為被告是裝病犯罪,藉此逃避法律責任。而所有來自網民的情緒宣洩及評論,媒體在沒有過濾的情況下便直接用作標題,以上的種種跡象顯示,似乎只有判處死刑才是“符合大眾期待”的結果。

如果可以選擇,誰願意每天睜開眼睛過着被疾病侵蝕大腦和身體的生活?在《與惡》劇中,辯護律師得知被告被判死刑後痛哭流涕,因為我們一直試圖治標,卻沒有治本。殺人固然是犯法,家屬也有責任,案中被告人停藥兩年,身邊竟無人察覺,除了醫療照顧體制出現問題外,更深層的原因是來自大眾對這個疾病的不認識,以為自己的家人只是遇到人生低潮,導致情緒較不穩定,而忽略了生病的可能性。

沒有人願意看到悲劇發生,尤其受害者是自己的親朋好友時,難過和憤怒的情緒必然存在,也無需刻意隱藏。可是我們不是法官,沒有權利決定刑罰結果,但絕對有能力,用有意義的言行喚起社會大眾的意識。

櫻 花

2020-05-09 櫻 花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44148.html 1 (櫻花樹下)網絡法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