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0年05月08日
第C07版:消閒
澳門虛擬圖書館

湖南人展三湘歷史文化

商大禾人面紋方鼎

商銅像尊製作手法巧妙

商豕形銅尊形似威猛野豬

距今逾萬年曆史的陶釜

南朝銅舞蹈俑翩翩起舞

“皿而全”銅方罍,亦稱 “皿方罍”。

西晉青瓷對書俑栩栩如生

楚人好劍

陳列大量石器時代青銅陶瓷器具

湖南人展三湘歷史文化

“湖南人——三湘歷史文化陳列”是湖南省博物館的永久陳列,以“湖南人”第一人稱窺探創造湖南歷史、積累區域文明的過程。當中,陳列展出大量從石器時代以來在湖南境內發現的青銅、陶瓷器具,立體呈現湖南的歷史文化及生活習俗等。

大禾人面紋方鼎

陳列中大名鼎鼎的大禾人面紋方鼎,是全國唯一以人面紋為飾的鼎,年代為商代晚期。約一九五八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材鎮炭河里鄉,曾被當作廢舊金屬製品分類集中到廢銅倉庫,差點扔進熔爐。

大禾人面紋方鼎顏色碧綠,器身略呈矩形,器身外表四周飾半浮雕人面,人面周圍有雲雷紋,人面額部兩側有角、下巴兩側有爪。鼎腹內壁鑄“大禾”兩字銘文,因此亦被稱為大禾方鼎。

商周青銅器多以獸面紋作主題紋飾,人面紋飾較稀有珍貴,此鼎以四個相同人面紋裝飾器體主要部位,更加奇特,設計亦反映出商代晚期青銅製作者已具備較強的寫實能力和形象概括能力。

國寶文物皿而全

同樣作為國寶級文物的“皿而全”銅方罍,器蓋鑄有“皿而全作父己尊彝”八字銘文,器身鑄有“皿作父己尊彝”六字銘文。整器集立雕、浮雕、線雕於一身,造型莊重高峻,被譽為“方罍之王”,是中國青銅文化鼎盛時期的代表作品。

此器於一九一九年出土於桃源,器身曾流失海外近百年,長期與器蓋處於分離狀態。二○一四年經洽購回國永久入藏湖南省博物館,終得以蓋身合一,完罍歸湘。器身器蓋分離近百年終相逢的坎坷歷史,以及其背後映射出中國百年來的波折經歷,足以書寫一部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聽者無不動容。

陳列中的銅像尊為商代青銅器,一九七五年出土於湖南醴陵獅形山。像尊發現多件,目前明確出土地點的僅此一件,收藏於美國和法國的象尊雖說出土於湖南,但準確出土地點並不清楚。

商銅像尊製作巧

商銅像尊製作手法巧妙,器上飾有龍、鳳、虎、獸面等紋飾,象鼻上的鳳鳥和虎紋,既保持了象鼻的特點,又塑造出一隻鳳鳥和虎,其裝飾藝術確實是匠心獨具。

豕形銅尊為商代青銅器,一九八一年出土於湖南湘潭,為船形山酒器。豬背上開橢圓形口,設蓋,腹內盛酒。口兩側有獠牙,從動物進化角度看,應是孔武有力的野公豬,而非家養豬。豬身上飾有鱗甲、龍紋和獸面紋。以野豬作為器物形制,在現有的商代青銅器中僅此一例。

舊石器時代(距今一萬五千至一萬三千年)的陶釜,道縣玉蟾巖遺址出土,用於烹煮食物,類似如今的鍋,這是迄今為止世界發現最早的陶器。

磚座舞蹈人物青銅俑為南朝時期青銅器,一九八三年出土於湖南津市孽龍崗。南朝墓舞蹈人雙足並立於磚座上,側頸作仰望嘻笑狀,左手持蓮花狀物,右手握拳上舉。青銅鑄造的舞蹈人物形象南朝時少見,此舞蹈人物形象生動,是研究中國舞蹈史和南朝時期歌舞形式,以及衣服裝束等方面的重要資料。

青瓷對書俑為捏製後雕刻而成,俑頭戴晉賢冠,身着交領長袍,相對而坐。中間置書案,案上有筆、硯、簡冊及一件手提箱,一人執筆在板狀物上書寫,另一人手執一板,上置簡冊。古人文書抄寫後須校對,一人核對為校,二人對校為讎。此即二人對校的情形。

俑是隨葬冥器,由人殉葬的習俗演變而來。俑由各種質材製成,多見陶俑、木俑。這件對書俑是較早的瓷質俑,又出土於西晉紀年墓中,尤為難得的是,這是迄今所見唯一的對書俑。

飛 熊

2020-05-08 飛 熊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43976.html 1 湖南人展三湘歷史文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