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nocut業餘自製黑膠碟
黑膠流傳至今逾大半世紀,最早更可追溯到1890年發明的蟲膠(Kerria)唱片,其真正進入Hi-Fi立體聲音響時代,是由上世紀50年代哥倫比亞唱片公司推出的乙烯基密紋唱片、以RIAA標準刻錄的制式開始,並名為Vinyl Record(乙烯基唱片),即俗稱的黑膠碟。
黑膠全盛時期在上世紀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此時期的黑膠碟百花齊放,但錄音參差,有些高頻明顯太多,有些卻弱高頻,這可能是昔日錄音頻寬不足、噪音大,衰減高頻可減噪音。70年代至80年代的黑膠有頗高錄音水準,碟質較佳,有頗佳音色,惜已近黃昏,1982年CD碟出現,黑膠便成夕陽工業,但廿多年後又翻身。
近幾年黑膠碟增長比CD及數位音樂蓬勃,高峰期在2017年,全球產量達4000萬張,銷售額近10億美元,這是全球40家黑膠生產線趕工的成果。大部分生產線是以舊翻新,有些是早年關閉經修復後再生產,亦有新投資者。黑膠生產線多在歐美,共有34家,南美、拉丁美洲、俄羅斯、澳洲、日本及中國各有一家,位於廣東番禺的永通音像製作有限公司,是中國唯一的黑膠碟製造廠,除日本外,亦是亞洲唯一最大黑膠碟生產線。工廠由港人於1991年投資,總部在香港,最初製造光碟及影音產品,後見黑膠回朝,在2015年毅然大力投資黑膠生產線,在熾熱的黑膠市場中迎來不少訂單。
製造一張黑膠碟非易事,由錄音母帶至壓製成碟,約經十多個程序,包括表面鍍鋁的“膠”母盤,音源經優化音色後刻在其上,監聽後用削刀修復有缺憾的碟紋,然後複製多個相同的子盤,最後才拿去壓製唱片,而母盤則作保留,子盤壓製一定數量後便作廢。壓碟機先放入調配好的乙烯基“膠”粒,經加熱溶化後注入壓碟機平台上,子盤分上下兩面,即Side A與Side B,乙烯基處於其中,子盤壓下,片刻便成為一張“炙手可熱”的黑膠碟,壓碟程序爽快,製作母盤卻非常艱辛且專業,但業餘者亦可一試刻碟樂趣。
發燒友也可自行製作黑膠碟,一部名為Phonocut的刻碟機,可協助業餘者刻製一張自家的黑膠碟。Phonocut並非一套系統,其只是類似黑膠盤的刻碟機,有轉盤及鑽石刻刀,無需壓碟設備及乙稀基膠粒,但規定使用空白10吋黑膠碟,然後輸入音樂訊源,按動開始鍵,便刻出一張完美的黑膠碟。其過程猶如Direct Cut,即70年代發燒友趨之若鶩的直刻唱片一樣,任何CD、錄音及現場音樂,只要是音頻,便可刻出一張10吋黑膠專輯。
Phonocut是歐洲人創業設計,採網上集合買家,並低於市價的預售方式,零售要1,999歐元,今年12月交付首批訂貨,能送至全球各地,但目前歐洲疫情未消失,出貨或受影響。
□清 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