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0年05月07日
第B12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世 相)“元無文”辨

“元無文”辨

元,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元朝若從一二○六年成吉思汗建國計起共一百六十二年,從忽必烈一二七一年定國號“元”計起則為九十八年。一三六八年朱元璋建明朝,隨後北伐驅逐元廷攻佔大都,元統治者退出中原。前朝史書由後一朝代修撰,自唐始成為慣例。明太祖十分重視修《元史》,洪武二年即令修《元史》,要求史官“直述其事,毋溢美,毋隱惡,庶合公論,以垂鑒戒”。因資料匱乏,洪武三年太祖下詔重修,終於粗成,為二十四史之一。“粗”字用在《元史》上,並不冤枉,清錢大昕評述道:“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而文之陋劣,亦無如《元史》者。”《元史》錯漏多,該有的一些內容(如“藝文志”)也闕如。民初柯劭忞撰成一部《新元史》,與舊有的二十四史合為二十五史。《新元史》仍無“藝文志”。

官修正史自《漢書》起“藝文志”是必有內容(《隋書》、《舊唐書》改稱《經籍志》,性質與《藝文志》同),但《元史》闕如,令人費解。明“後七子”之一的王世貞,在《藝苑卮言》卷三中曾對歷朝的“文”給出簡評:“西京之文實;東京之文弱,猶未離實也;六朝之文浮,離實矣;唐之文庸,猶未離浮矣;宋之文陋,離浮矣,愈下矣;元無文。”以王世貞的地位給出這“元無文”三字斷語,端的了得,足以影響世人對元的印象。仲尼有言:“言之無文,行之不遠。”這似乎也成了有元一代壽不足百的一個有力的註腳。

元是否真的無文?這是不得不辨的。一些朝代常以某種文學體式取得巨大成就,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奇葩。元曲,後人常將其與漢賦、唐詩、宋詞、明清小說並列,引以為傲。元曲包括雜劇和散曲,其中的雜劇更成就斐然,如關漢卿《竇娥冤》、馬致遠《漢宮秋》。既如此,《元史》何以沒有“藝文志”?王世貞緣何稱“元無文”?筆者揣想或是如下原因:一,元統治者馬上得天下馬上治之,他們不像北魏鮮卑統治者那樣主動漢化,“不惟帝王不習漢文,即大臣中習漢文者亦少也”。這是元統治者始終無法與被統治的中原人民融合在一起的重要原因。二,元初世祖忽必烈曾詔修宋史,惜未成。到元末至正三年才由脫脫、阿魯圖先後主持,與《遼史》、《金史》同時修撰。阿魯圖是中書右丞相,接替脫脫主持修史,竟不諳漢字,所纂《宋史》水準如何不問可知。《四庫全書總目》評價《宋史》,“其大旨以表章道學為宗,餘事不甚措意,故舛謬不能殫數”。元統治者沒有出色地完成本應由他們完成的歷史文化任務,令後世的士大夫齒冷。三,元統治者尚武,文化建設措意不多;此外他們所重視的多為下里巴人,而非歷代統治者都重視的陽春白雪。後人修撰《元史》令“藝文志”闕如似不妥適,王世貞所予“元無文”評語更嫌過苛,也不合史實,但拿元朝與湧現出文學奇峰的漢、唐、宋、明、清等朝代相比,世貞等的評價不能不說是有些道理在的。

周 荐

2020-05-07 周 荐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43755.html 1 (世 相)“元無文”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