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遊學”路線推本地遊
疫情發展以來,旅遊業希望推動“本地遊”自救,以緩和零收入的壓力。特首施政報告提出,在疫情基本穩定而內地來澳簽註恢復前,推行澳門居民“本地遊”和“橫琴及鄰近地區遊”等旅遊活動計劃,逐步恢復澳門旅遊業活動。
如今疫情逐漸向好,學校復課,憧憬自由行重啟亦不遠矣。“本地遊”是否可有可無,甚或有沒必要,祇作為緩衝之舉?
澳門地方小,無須跟團已可走遍濠江。但疫情來襲後,居民無法“出城”,變相鼓勵了很多人首踏澳門郊野山徑,始發現別有洞天。澳門人平日北上、過海或飛赴鄰近地區度假,往外跑者多,哪有心思在本地“尋幽探秘”?祇要本地遊有新意、有內涵,而非單純遊覽大三巴、媽閣、龍環葡韻等熟口熟面景點,相信有其價值。
近年很多年青人暑假出外“遊學”增廣見聞,這概念可引用到“本地遊”,加深對本地社會發展的了解。例如澳門作為海上絲路的節點之一,但來龍去脈、趣聞逸事,可能一知半解。推而廣之,澳門希望善用八十五平方公里的海上資源,包括推動遊艇自由行。相信很多人對路環碼頭比較陌生;未來在媽閣將增設臨時碼頭,增加海上遊吸引力。對於很多人來說,澳門環島遊仍具吸引力,甚至有提議可貫穿內港一帶的擋潮防洪建設規劃的元素,鼓勵居民從過去“遊”到未來。
事實上,本地遊可以是多元主題,包括吃喝玩樂。如澳門創意之都的美食之旅,甚至配合政府以藝文活動為核心的本地精品遊路線,帶動本澳藝文界的發展。透過創新的主題包裝設計路線,各適其適,吸引不同人士參與。
同時,更可鼓勵旅遊業與本地團體合作,共同設計深度遊的產品元素。為鼓勵業界參與,宜按參與人數作資助,希望推動多元發展,同時是支持本土經濟的手段之一。
由於疫情發展難測,會否捲土重來亦未可料。但常態化的本地遊,可以為未來開拓旅客深度遊鋪路。
春 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