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小語)趁疫抬價 商德何在?
內地疫情明顯緩和,加上大量澳人回澳觸發的第二波疫情至今基本受控,除了口罩仍不離身,本澳市面基本回復往昔。雖然未如傳言中“五 · 一”開關,但從近日官方陸續釋出的消息如推出“健康碼”、珠澳口岸開放時間回復正常等,相信有限度通關指日可待。
今年的“五 · 一”黃金周市況大不同。儘管沒有遊客消費帶動,但市面依然熱鬧,佛誕疊加勞動節假期,未能外遊的澳人索性本土遊,本澳後花園路環熱鬧非常,行山徑川流不息,海灘人山人海。同時,電子消費卡正式開通,刺激居民消費情緒,市面復現生機。
抗疫振經濟的開支,包括人手一張的三千元消費卡,用的是本澳的財政儲備,那是所有澳人的“家底”,一來紓解民困,二來幫扶中小微企,一買一賣,大家得益。然而,為了救市及恢復經濟動力而生的電子消費卡,本意是刺激內需。使用兩日來,商企促銷優惠排山倒海,“爽刷”的反饋不少,但針對個別商戶的負評卻更多,消費者群起維權。
多家大型超市成眾矢之的,逃不過消費者的精明眼。不少網民發帖質疑部分商號坐地起價,貼圖對比消費卡推出前後的價差,甚至同一店號同一貨品的售價一日多變,粗疏得新舊標價並列,批評有人趁機抬價,大發“災難財”。“加價魔法”層出不窮,更出現標價與單據所列的實收價額不一,居民要與超市職員理論,及聲稱會向消委會投訴,才獲退回差價。缺商德,違初衷,相信政府與居民均“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有關商企多年道行一朝喪。
針對消費卡情報交流的平台活躍網上,網民及時的情報互換,可讓缺德商號無所遁形。在維權風氣日漸強烈的當下,“打錯價格”、“職員處理不當”的藉口再難以讓居民收貨,“疫市”加價,只會令居民反感。當局有必要加強巡查及監管,一旦發現有抬價問題,必須開名警告及要求即時處理,並要積極鼓勵居民報料,維護消費權益,讓全社會共同監督,讓居民以實際行動“懲罰”相關店舖。
夏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