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顯耀吳海祺談疫情下的攝影創作
編者按:疫情來襲,遊客近乎絕跡,昔日遊人如鯽的大三巴、新馬路亦變得人跡罕至。面對一夕之間的巨變,攝影師們如何透過鏡頭記錄澳門呢?本版特邀本澳兩位全職攝影師陳顯耀、吳海祺,與大家分享疫情下的攝影創作。
吳海祺:堅持拍攝 專注創作
作為以街拍、寫實攝影為主的自由攝影師,除了記錄澳門各大小節慶活動外,吳海祺多年來尋找世界各地的秘景節慶,組織攝影愛好者一同赴外地進行攝影創作。如今疫情下,吳海祺表示最大的改變是多了時間留在澳門。以前總往外跑,看過外面的世界,眼界、思維上也開闊了,回過頭來再看澳門,有了不一樣的視角。他直言疫情前的澳門人多車多,構圖、光線會受影響,創作上有所局限;疫情下人煙稀少反而有更多發揮空間,亦多了時間專注於創作。
吳海祺每天清晨四時便會外出拍照,拍攝清晨的街景、晨運客、上班族,記錄當下澳門的變化成了他每天的指定動作。拍攝疫情下無人的街道,記錄小城寧靜的一面。另外,他也會去街市拍下市民生活的點滴,他笑言街市是疫情下仍然具“人氣”的地方。不同階層戴着口罩的人、前線醫護人員也是他想拍攝的題材,但礙於肖像權問題,當局亦基於安全考量不容許拍攝。
吳海祺站在兩幅以往在印尼賽牛節及清邁水燈節所拍攝的作品前,展示一幅近期在澳門拍攝的作品。照片以街燈作分割點,現代感的新馬路與古舊的郵政局建築相映成趣,加上每朝五點左右、日出前只會出現五分鐘的藍調天空映襯下,拍下此驟眼看恍似歐洲街頭的新馬路。以往作品在創作的構思上着重於捕捉決定性的瞬間,現在多了思考顏色與氣氛的營造上。吳海祺坦言:“以前是拍不了這樣的照片。”只因疫情下人和車都少了,空氣變好了,淨化的空氣讓景物變得清晰,拍出來的相片顏色自然會更鮮艷豐富。
雖然空無一人的小城缺少了生氣,但吳海祺依然堅持每天外出拍攝:“這是給自己的功課,因為技術和人都要保持水準。”攝影團辦不了、藝術節的拍攝工作亦延期了,身為全職攝影師難免會受到影響。“不讓自己停下來、胡思亂想,唯有作好準備,俗語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嘛。”
陳顯耀:重大事件 記錄當下
身兼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影像館館長和自由攝影師的陳顯耀直言:“來澳二十年,從未試過連續三個月每日無休地拍攝,三個多月來用了快10TB的硬碟容量。”他認為不管好壞,本次疫情對全人類、對社會、對他的攝影來說,都是重大事件,記錄每一日的變化是當務之急。
陳顯耀的鏡頭對準社會民生,不曾停歇。昨日,他去了教堂拍攝神職人員做線上彌撒;更遇見一個年逾七十歲的兒子推着逾百歲的老母親走出安老院門口曬太陽,細心為其剝橙的動人一幕;平民百姓、街頭吿示牌、店舖、賭場……同樣想拍攝前線醫護人員不果,他轉而記錄民間的同善堂白衣。路環、氹仔、澳門半島,他有規劃地逐區去拍攝。另外,他還記錄身邊熟悉的人——那些拍了十多年的老街坊、老舖在疫情下的狀態,作為其攝影作品歷史體系的一個點。疫情下,陳顯耀反倒覺得街坊鄰里間交流多了。以關前街為例,市民相對淡定,坐在街頭下棋、聊天的人多了。他在創作上亦多了題材,手法上亦會推翻以往,“以前拍攝他們會以小光圈加腳架,着重對周圍環境的表述,現在會突出人戴口罩下的感覺”。
除了從紀實攝影的角度出發,陳顯耀表示亦能從美感、構圖、用光、人的瞬間等進行藝術創作。他展示了一幅疫情期間的創作:那是空無一人的大三巴牌坊下,一個戴着口罩的人突兀地以一個大型透明塑膠袋套住了上半身。陳顯耀笑言相中人是他自己,上午九點三十分的灰暗藍天下,以側光打燈營造的氛圍下拍攝,以獨特的方式記錄當下。
他強調:“作為攝影師,記錄當下重大事件最重要。”就他的觀察,這次疫情固然對人的影響重大,疫情過後,可能亦有為數不少的店舖(尤其傳統老舖)敵不過經濟衝擊而面臨結業。無論如何,他會以鏡頭記錄澳門的社會變遷。
陳顯耀預吿,科技大學澳門影像館正在策劃一個有關疫情的攝影展。吳海祺亦透露將會有一個有關孟加拉遊蹤的攝影聯展展出。期待疫情早日過去,相聚攝影展。
撰文: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