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四千萬旅客八成屬自由行
發展深度遊助澳經濟多元
本澳旅遊業近年積極由量向質發展。旅遊業從業員協會副理事長胡玉沛表示,結合旅遊統計數據和旅遊業實際經驗,其實澳門去年四千萬人次遊客中,約只有兩成是隨團旅客,其餘八成主要是自助遊或者會展旅客。旅遊趨勢已由第一階段以量取勝的旅遊團,逐漸演變為自助遊的旅客,業界應該趁今次疫情思考和部署,透過行業轉型,推動文化深度遊,從而帶動社區經濟,促進本澳經濟適度多元。
愛尋秘境地道美食
胡玉沛早在一四年已經以文化旅遊作為推廣,以及從事旅遊業務。由小家庭包車遊,以至過千人的會展客人都有,這些客人都屬於第二階段的旅客,俗稱深度遊的旅客。深度遊的遊客會傾向透過城中的旅遊達人“帶路”,尋找隱世景點及全新詮釋熱門景點的故事,遊客會選擇一些會說故事,以及品嘗地道美食的旅遊項目。
他們通常希望透過文化體驗活動,例如“葡撻DIY”、“杏仁餅工作坊”,這些都有助留澳旅客延長城市遊覽時間。文化旅遊不單只找一個景點作背景拍照,例如歐洲旅客對十六、七世紀的大航海時代感興趣,他們想了解葡人東漸的歷史、欣賞澳門獨特的中西文化交融的建築物。
至於馬來西亞遊客,他們會喜愛美食為主打的旅行團,澳門作為美食之都,可以帶他們由街市看民生物價,同時又可品嘗地道美食。所以業界要因應客戶需要,打造客制化的主題路線,打造不同的深度遊項目。
他指出,澳門如果要促進經濟多元,深度遊的旅客至為重要,因為旅客文化水平、消費能力較高,而且他們的消費不單在博彩或酒店的餐飲,有時甚至會要求帶他們品嘗在地的葡國菜、在地的美食,了解本地的文創精品等。
愛遊圍里墓園教堂
雖然澳門地理上是彈丸之地,但根據他的導遊經驗,其實澳門是小中見大的城市,因為當他帶客戶遊走歷史景點時,其實三日兩夜都是很普遍。團友會走進社區聽故事,例如關前街一帶,是充分體現澳門舊城區的懷古文化的活動,從而亦對中小微企帶來正面幫助。因當他們聽歷史故事時,都會品嘗地道食物,購買具特色的文創手作,對社區經濟有帶動作用。
近年遊客都有主動提出想走進澳門的圍里、舊城區,他亦有設計一些特色的旅遊路線,如墓園、基督教墳場,以至朝聖旅遊等,亦有遊客會專門欣賞本澳教堂的建築風格。
他指出,經過多月疫情的影響,旅遊業首當其衝。從正面看,其實是一個好的時間,讓業界反思,大家該如何重新部署,如何適應由第一階段量化的客人,轉移至重質量的深度文化遊。
文化旅遊帶動各業
推動文化旅遊可帶動各行業,盤活社區經濟,但是導遊行業需要作出改變。在導遊以至旅遊巴士司機的培訓、禮遇接待以及語言能力等方面都需要提升,整個行業都需要提升自身職業技能及專業水平。
過去本澳旅行社較多以平價團主導,導遊亦透過遊客購物收取佣金。其實文化導遊時薪達到一百五十至四百澳門元,傳統導遊日薪祇有人民幣約一百至一百五十元,文化導遊收入明顯更高。疫情期間,應該為產業轉型做好準備,旅行社可以多花時間制訂不同主題旅遊,說好澳門故事,從而帶動中小微企參與。旅遊文化本身特性是可以結合很多不同產業,可得出特色文化體驗。
粵澳旅遊合作互補
長遠而言,他亦相信透過深化粵澳旅遊合作,開拓一程多站,將會為未來旅遊業帶來更多機遇。澳門是旅遊休閒目的地,透過和廣東省的區域合作可起很好的互補作用。
本報記者 楊冠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