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讀書的
執筆之時,正是國際讀書日,笑姐在筆會群組問大家“今日讀了甚麼書”,我很慚愧,這段日子一本書也沒看。大家在暢談《挪威的森林》、《麥田捕手》,我竟也沒有看過,難怪我一直想做文青,也不像(文青)樣,想來大概與沒有受這些文青偶像和“聖書”薰陶有關吧。
我的學生時代,能讀到的課外書簡直可以“鳳毛鱗角”來形容。外公家倒是有一些,但他見到我整日書不離手,不准我帶回家看之餘,更拿了不少去撕了做飯,難為外公還整天對我說“要敬惜字紙”。那些木刻版公仔書,若能放到現在,可以上網拍賣了。外公說我迷書累事,於此又添令我痛心的例證。可惜外公不能長命百二歲,不然的話,現在跟他說說這事,不知他又能說出甚麼大道理來。
因為無書可讀,所以學生時代很珍惜能看到的文字,所有課文都被我當作聖經一樣反覆去看。五年級的語文課本有一篇《統籌學》,是中國地質學家李四光寫的,這篇文章令我學會如何按輕重緩急處理大小事務,應付日常繁雜的工作及家務;雖然它算不上文學作品,但可謂我的科學啟蒙。
在初中課本中,我讀到了《荔枝頌》,雖然後來它被人詬病政治色彩太濃,但在我看來,它不愧是學習寫作的經典,所有的起承轉合、以小見大、言簡意賅、各種修辭手法都一一齊備;對於一篇文學作品來說,它似乎成了一個標本。
高中階段有一門“政治課”,其中寫到“萬惡的資本主義”以每隔十一年就發生一次的規律產生經濟危機,每到經濟危機發生的時候,因為生產過剩,農民被迫任由蘋果掉到地上腐爛、把營養豐富的牛奶傾倒到河裡。一邊是“奶流成河”,一邊是失業和飢餓——直到今天,這種情況依然沒有改變。
這些文章都非甚麼偉大的文學作品,於我,卻終生受益。
花 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