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顧民生 管好物價
新冠肺炎疫情下,政府迅速穩定澳門各類鮮活和糧油食品的供應,但伴隨物價飆升,普羅大眾叫苦不迭。本澳與內地疫情已見緩和,但受供應、運輸及生產、飼養等成本高企影響,未來一段時間本澳通脹很可能加劇,低收入人士及中小企的壓力值得當局更多關注。
農曆年後,不少人感到鮮活食品等物價持續高企,豬肉貴過海鮮。加上過關買餸暫受阻,基層民眾感受尤深。當局統計資料顯示,今年三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按年上升百分之二點四,較二月進一步上揚,主因新鮮豬肉和石油氣價格上升,以及外出用膳收費和住屋租金上調所帶動。
豬肉與石油產品,是市民與中小商戶生活和經營不可或缺的商品,“幾貴都要畀”。近月除了團體和社會人士關注本澳物價問題,昨日議事殿堂上,議員再促政府採取措施應對“貴價豬、高價油”。內地供澳活豬受非洲豬瘟和肺疫雙重夾擊,數量大減,鄰地豬價急升。雖然有關方面近三個月倒貼保供,不讓供澳活豬批發價上調,但全國活豬供應嚴重緊缺,澳門供應量必然不足,只剩平日的一半甚至更少,但是批發價“封頂”,各街市零售價高處未算高。更令人質疑的是不同街市差價近倍,不一的零售價是怎樣構成的?供應量少便是加價理由?此外,國際油價一路向下,近日更暴跌,期貨負值,然而本澳一向“貴到無朋友”的油品價格仍“穩如泰山”。雖說國際油價為期油商品,難以即時體現於零售市場,但有關情況再次反映石油產品訂價之“奧妙”,及政府監管的被動。
全城企盼的消費卡下周開始使用,對商戶和居民無疑雪中送炭。但不少人已擔心部分商戶可能會趁機加價,縱使加幅可能不會很大。但民生商品加價後,很可能不會調回來。高物價和高成本侵蝕居民生活質素和企業經營利潤,民間和社會人士一直提出不少意見和做法。在促進內需,復甦經濟的同時,政府更要完善澳門法制,加強市場監管,破壟斷,遏暴利,打擊哄抬物價、囤積居奇,有力保障民生和發展。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