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0年04月18日
第C09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冷月無聲)風潮時期的烹飪燃料

風潮時期的烹飪燃料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澳門基層人家廚房中的烹飪燃料,既無石油氣,也無電爐,仍使用柴草為主,但有錢人家,已有人使用火水爐。

澳門與中山鄰近,每天街上都可以看到農民,以竹擔挑着柴枝或山草喚賣,主婦把他們呼到大門前,一面講價,一面檢視柴草是否夠乾燥,交易談妥,農民便把柴草搬進廚房,主婦躉存起來使用。有時,主婦發覺不夠乾燥,趁着天晴,便把濕柴草搬到街上晾曬。澳門春夏之間,時晴時雨,主婦疲於奔命。加上那時澳葡政府派出督察巡邏,如見街上有人晾曬柴草便予取締,勸喻不從,便會發出罰單。如果屢罰不改者,督察便拿出火柴,一把火把柴草燒掉,主婦喊都無謂。

稍為富裕之家,都買“坡柴”。顧名思義,坡柴來自新加坡、馬來亞一帶,柴枝長短劃一,粗幼相近。柴木很乾燥,不勞復曬,以竹篾紮緊,安放整齊,最討傭人喜愛。更有所謂“堅炭”,是早經燒焗成一節一節的黑炭,以供富人以“五更雞”燉雞或燉燕窩之用。冬季則放進“手爐”,以供取暖。我小時到花國三街,常見阿姑坐在包車中,披着狐裘,擁着手爐,視西北風如無物。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澳門好日子便過盡了,首先是新加坡陷落,坡柴絕跡,接着日軍封鎖關閘,指四鄉農民賣柴草為名,偷運糧食為實,不許農民擔柴到澳。柴米俱絕,澳門進入“風潮時期”,有米無柴,主婦叫苦連天。澳門山頭不多,空地更少,要想樵採,十分困難。青洲山本來有些柴草,無奈被有勢力者佔了很大部分,餘下山腳至鴨涌河畔,人人爭割,很快便寸草不存,澳門人嗷嗷待哺。

於是,有人打起報紙的主意。從前的人,多有保存每天報紙的習慣,燃料斷絕,把舊報紙找出來,捲成筒狀,美其名為“報紙柴”,物以罕為貴,居然能賣出好價錢。只是,存報之家不多,其本身亦有炊飯無柴之苦,時間一長,報紙柴便成為歷史名詞。某老報人說:“平日常說吃報紙飯,如今要靠報紙吃飯了。”

澳門既成“餓城”,餓民回鄉就食,餘下的木製家私,都在離澳前沽清。故此,很多富有之家,家藏的紅木、紫檀、黃楊、酸枝等名貴家私,賣給他人作為炊飯燃料,真是上好沉香變作爛柴了。

這一切,都拜日本人所賜。

李烈聲

2020-04-18 李烈聲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39984.html 1 (冷月無聲)風潮時期的烹飪燃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