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0年04月18日
第A03版:澳聞
澳門虛擬圖書館

口述協倡藉古炮推廣本土史

大炮與澳門發展史息息相關

陳淑怡

口述協倡藉古炮推廣本土史

林則徐巡澳葡人鳴炮十九響歡迎

內港碼頭附近展開下水道整治工程期間,被意外發現一尊古炮,引起社會各界關注。澳門口述歷史協會副理事長陳淑怡認為,政府宜藉事件為契機,進一步喚起大眾尤其年輕人共同關注本土歷史。史料可以決定人們訴說怎樣的故事,文字史料、實物史料和口述史料三者皆重要,缺一不可。

葡人曾設鑄炮廠

陳淑怡綜合稱,近日坊間對這尊“沉睡”多年的古炮各有說法,有傳這尊大炮外形看似一八五○年代英式炮前膛炮;更有傳是廢棄大炮,船家用來拋錨停船之類等。關於大炮的發展,很早由中國傳至西方國家,經改良後再輾轉回到中國。據歷史記載,明代時,澳門鑄炮手工業開始發展,葡人在澳設廠,專營大炮鑄造及銷售,中國人初時接觸的西炮稱呼為佛郎機。十八世紀中期,隨着英國工業革命起飛,歐洲國家新式軍器製造業等不斷發展,澳門鑄炮業則日漸衰落。

史載轟犯真嚇人

協會過往派員開展社區訪談計劃時,得悉不少老街坊或他們的祖父輩,對澳門大炮的印象從不陌生。有街坊說過,“我阿爺曾告訴我,澳門早期的颱風或火災警報,是以鳴炮和懸掛信號旗的方式,向港口航海人士和市民通知颱風的來襲”,又有說“以前一些重要的人物去世或忌日時,大炮台會施放炮聲表示沉痛的悼念”。

《澳門編年史》亦有這樣的記載,大炮具防禦功能外,用途還有很多,如一七四八年,總督曾把犯人捕送到大炮台,將其綁在炮口,燃炮將其炸死。一八三九年,欽差大臣林則徐巡視澳門,大三巴、媽閣、南灣等澳葡炮台鳴炮十九響,以表最高禮遇隆重歡迎。

協會有責任“追尋消逝的記憶,開啟塵封的往事”,未來將更大規模開展口述訪談工作,做得更全面。

本報記者 報道

2020-04-18 本報記者 報道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39806.html 1 口述協倡藉古炮推廣本土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