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億抗疫援助之我見
四月八日,特區政府公佈了一系列百億抗疫援助專項基金的具體措施,主張涵蓋對象更廣泛、資源投放更具針對性,強調保就業、穩經濟、顧民生。主要措施包括對從事自由職業者,提供利率補貼的銀行貸款;對企業和自由職業者按聘用僱員數目發放一萬五千元至二十萬元,不包括特定企業;對街市攤位承租人、小販及三輪車持牌人、每名向的士車主承租的駕駛員,發放一次性援助款項一萬元;向全澳市民發放第二期消費補貼,金額五千元;推出帶津培訓;向合資格本地僱員一次性發放三個月援助金額,合共一萬五千元等。
與之前公佈第一輪消費券等抗疫措施的一面倒好評不同,本輪百億援助基金,金額更大,範圍更廣,卻引起部分公務人員的不滿,當中尤以向合資格本地僱員派發一萬五千元引起的爭議最觸目。
根據經濟財政司司長公佈,該措施涵蓋的對象為合資格的本地僱員,當中排除了公共行政工作人員,以及退稅達到兩萬澳門元上限的高收入人士。引用政府資料顯示,該等高收入人士尤其是指月薪達六萬元,或年薪達到七十二萬的僱員。措施在公務員團隊引起的爭議,主要是為薪俸點較低的低收入人士抱不平,主要認為一萬五千元的補助,已經接近勤雜人員的每月薪俸,認為特區政府不應將公務員與一般市民劃開。政府表示推出該措施的原因,主要是針對受疫情影響,導致收入減少的僱員;公務員作為鐵飯碗的職業,無懼疫情的威脅,亦未有對實際收入造成影響,所以不屬於受援助的對象。
對此,作為一名現職公務員,筆者深表認同。作為公職人員,在全球疫情爆發的陰霾裡,澳門年度財政定必赤字的情況下,由於底蘊深厚、財政儲備充足,我們沒有被裁員的憂慮。然而,坊間卻有眾多企業、或者以旅遊業為生的導遊、的士司機等僱員,手停口停,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養家糊口等壓力接踵而至。今屆特區政府作為負責任及有承擔的政治團隊,在審視自身儲備的情況下,合理推出抗疫紓困措施,支援受影響人士,的確值得市民嘉許。公務人員亦應理性看待上述措施,切勿貪圖少許利益,與市民走上對立面,對抗疫於事無補。
理性看待抗疫措施,也明白部分公務員不滿的緣由。因為此次援助是針對受疫情影響的人士,所以不受影響的公務人員,以及高收入人士不包括在內,可以理解。但現時的劃分舉措,卻予人有以工種劃分之嫌,對於同樣未受裁員影響的六大博企、教育界、銀行業等僱員,也能收取一萬五千元的援助,是引起公職人員不滿的最主要原因。這會使整個措施演變成有人“雪中送炭”、有人“錦上添花”的局面,亦與特區政府所指,以是否受疫情影響,而決定是否納入援助對象的本質不符。因此,為了真正能幫到有需要的市民,筆者建議行政當局可充分考慮,並調整有關政策,取消向暫時未受影響的企業僱員發出的援助,從而將資源集中投放在有需要的市民身上,使相關的援助金額可調升至一萬八千元或二萬元。真正做到所有職業一視同仁,以有無受疫情影響作為基準線,避免以工種劃分,加深公務員團隊和市民的對立,從而延續本屆特區政府由抗疫工作中建立的威信及聲望。同時,願各公務員緊守崗位、齊心抗疫,與澳門市民一起,共度難關。
李 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