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時期更需要公民教育
“避免聚集”,是特區政府再三強調的防疫措施重心之一。但近期市況可見,民眾已鬆懈。抗疫兩個多月,一家大小外出到公園和單車徑“唞唞氣”,尚算戶外空曠;但部分餐廳逼爆,門外又有一群人在等位,比逛街市更擠逼,一旦交叉感染,風險可想而知。
本澳現階段的防疫措施仍處於呼籲和勸喻,沒有如鄰埠般超過四人聚集便拉人罰款,但疫情第二波未過,值得冒險嗎?有人也許認為本澳可仿效鄰埠收緊政令,違者即罰。但港澳在第二波外國輸入疫情明顯有別,本澳確診的第二波三十五宗病例,全屬境外輸入個案;香港三分二個案與外遊(境外輸入)有關,約三分一是社區群組感染,故鄰埠施行“限聚令”有必要性。本澳幸未見明顯的社區感染個案,“避免聚集”仍是“溫馨提示”。
社交和聚會是城市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我隔離久了,本澳近數天再無新增個案,人難免管不住雙腳。在政府的防疫角度,宅家、減少外出,一定是最好的建議。生活問題是現實的,上班、買餸等還得外出,甚至只是一家人逛公園又如何?“避免聚集”現階段並非強制性,何況怎樣屬聚集、哪種情況可豁免?界線似由居民自己掌控,因理解不同,就出現各自的行為。
早期疫情時,警員對在公園和休憩區聚集的居民,直接上前勸離;又或拿住“大聲公”不停播放“避免聚集”的呼籲;近期對於公園內聚眾打牌和下棋者,有執法者上前用手機拍照,下棋者見狀便自動散去。由是可見,“避免聚集”無定義,執行因非強制,只能各師各法,會否造成防疫力量的渙散?需要強調的是,不是要求現時必須為“避免聚集”訂立罰則,實事求是,疫情未見社區感染,現時勸喻的做法還是適切的。
防疫時期更需要公民教育,讓居民認識自我保護、時刻保持個人衛生。疫病多變,多數專家認為新冠病毒不會被徹底消滅。防疫政策不可能長期運行,故最重要還是公民衛生教育,將勤洗手、打噴嚏掩住口等深植入生活中。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