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直氣壯追尋進步
近十年來的社會研究出版品中,若尋找最能鼓舞社會改造希望的書籍,《真實烏托邦》肯定可以擠入排行榜之一。
“烏托邦”(Utopia)一詞,在當代社會經常被以貶義來使用。儘管這詞彙理當是用以描述值得追求的理想世界,但在保守氛圍所營造出不鼓勵人們追求改變的環境,這個詞往往和“過度理想化”、“不切實際”、“沒有活在現實當中”等罵名淪為同義,而可能的理想進步價值,則不再受到關切。
美國知名馬克思主義學者E. O. Wright所寫的《真實烏托邦》一書,則大膽地正面迎戰這種悲觀的保守思潮。他力主當代應當發展一種“解放社會科學”,以“診斷與批判”、尋找“可行的替代選項”、探詢“轉型的可能”為三大任務,既在抽象層次勾勒出值得期盼的烏托邦願景,更從現實中以諸多實存的社會變革案例,提煉出可欲、可行、可達成的社會改造方案,並分析不同的社會轉型可能模式。當保守份子繼續對社會進步倡議者貼上“盲目”、“過度理想”、“不現實”的標籤時,作者透過懇切細緻的學術書寫,在理性的層次上揭示了:知識與分析的確是說服人們掙脫壓迫的可靠基石,別再空言“不可能”!
綜合而言,本書所提出的理想社會原則,包括社會正義與政治正義的內涵,以及對於當前資本主義政治經濟體制的批判,頗有“集大成”氣勢。雖然相關內容並非他所獨創,而是諸多馬克思主義或批判思潮所累積而成的知識結晶,但作者在此書卻用他的思想體系與分類予以重述(例如他對“社會主義”中的“社會”概念有了新的界定),能讓初學者一探左翼分析整體性批判,對已熟悉左翼思想的讀者也有機會再一次思考這個整體性的課題。
另一方面,作者透過四年來至各國考察,巡迴十八個國家、發表五十場演講並與群眾交流,使本書不只是抽象原則的論述,而也是眾多實際改革實踐方案的紀實與評估。從西班牙蒙德拉貢合作社的發展與局限、瑞典總工會的“股份納稅制受薪者基金”的理想與失敗、美國學者為改變財團以獻金控制政客所提出的“愛國卡”芻議、各國各地“參與式預算”的實踐經驗和反省等等。這些豐富的內容支撐起追求烏托邦的“真實可能”,讓熱情的改革倡議者能一面以現實來說服大眾,也一面對可能的困境進行檢討與反省。
對於古典馬克思主義的支持者而言,或許會無法完全同意作者的某些評判,特別是他對於革命社會主義的悲觀。例如本書指出“斷裂式轉型”的模式,因為斷裂轉型期間可能對經濟造成嚴重破壞,使大多數人的生活水準降低而無法認同,因此“至少在已開發資本主義經濟中,似乎行不通”。相對來說,他主張親近無政府主義思想的“間隙式轉型”與社會民主主義的“共生式轉型”,更可能是邁向真實烏托邦的出路。但這些評價似乎缺乏了一種立基於現實的檢驗:為何同樣發展了百年以上的無政府主義社會實驗,以及在資本主義中進行階級妥協的種種改良計劃,現實來看並無法扭轉資本主義所發生的危機,以及當代依然嚴峻的全球不平等和階級衝突?人類生產力已相對過去大幅進展如此之多,但受僱者的工作時間和勞動條件,卻難有相應明確的改善?資本主義國家的“不可改良性”現實中是否真的可能被大幅改變?
儘管如此,對激進左翼而言,仍值得拾起作者所提出的分析框架,認真面對革命社會主義的條件與困境,讓它不只是一種熱情的宣稱,而是經得起科學與現實檢驗後提出的必要出路。本書呈顯了社會主義者的思考力量,不論人們是否同意他的內容,類似的努力,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日趨衝突與危機的今日,都該受到更多認真的閱讀與對待。
林柏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