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自由人
自由職業者、自僱人士在疫情影響下,前所未有地被人關注和討論。自由職業者在本澳劇場活動中,可說十分重要。一九九八年《劇場月報》曾刊出一篇有關“劇場自由人”的文章,當中就提及freelance一詞,不過當時的“自由人”是指沒有加入任何業餘劇社的戲劇活動參與者,與今天說的“自由職業”有本質上的差別。
當年的“劇場自由人”也許見證了,澳門劇場活動從業餘到職業化的過渡期,可是十多年後的今天,澳門劇場即使已經往全面職業化轉向,但由於所謂“職業”都是靠政府資助或委約節目維持生計,而就文化局現時的資助制度而言,也只是一種文化社團資助模式而已,不管你認為自己是職業的還是業餘的文化藝術團體,皆一視同仁。
近十年間,文化局資助的方式也不是沒有因應本地文化藝術發展而改變,其中一個最大的改變是增加了“文化藝術管理人才培養計劃”,讓藝團內的一至兩位人員以較穩定的培訓津貼,從事藝術行政工作。只是每逢演出或其他活動要舉辦時,還是需要臨時聘用一群不同專業技能,負責台前幕後工作的“自由職業者”,例如演員、導演、設計師、技術管理人員及行政人員等。即使稱為“全職”劇團,但其實根本沒有養得起一個演員、設計師或舞台監督,於是“自由職業工作者”支撐起每一個澳門的劇場活動。可是在疫情之下,劇場活動停止,卻也是他們站在前線承受衝擊。
這些劇場中的“自由職業者”,大多數是職場上的新鮮人,而劇場又是一個新興行業,行業守則有待建立,合約精神未被重視,一旦面對像這次疫情的影響,便顯得最無助。一般演出製作,在與觀眾見面之前,還必須包含籌備、排練、製作等前期支出,但是,大多數時候都被行外行內無視,最終受到影響的,自然就是這些前線工作者。(疫情、劇情 · 二)
踱 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