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樸深幽 書卷墨香
劍橋領略小鎮魅力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英倫之行屆尾聲,最後一日的行程選定劍橋,前往領略這個世界著名學府小鎮的魅力。
國王學院學子雲集
由倫敦開往劍橋的火車班次很多,十來分鐘一班,往來十分方便。網上買好票,早上九時趕至國王十字車站。但距離開車時間只有十分鐘,大屏仍沒有顯示月台所在,詢問工作人員才獲告知,即奔向月台,坐上一輛列車。列車內亦無顯示目的地,雖心有不安,但相信自己的判斷。一匆匆上車的學生樣貌華裔女子,一臉茫然,問“是否開往劍橋?”,本不確定,亦回了一句“我想是”。
一個半小時後抵達劍橋,轉乘巴士入市內。並不寬敞的街道,古建築分立兩旁,古樸深幽,彷彿傳來書卷墨香。按圖索驥,復前行,遊人越來越多,不久,一座精美的雙尖塔哥特建築聳立路旁,圍牆之內便是著名的國王學院。
國王學院開放遊人參觀,成人票八英鎊,售票處不在校門口,而是馬路對面的遊客中心。學院外的這條馬路最為熱鬧,來自世界各地遊學學生、遊客聚集於此,人種、膚色各異,儼然變成“聯合國”。
禮拜堂劍橋代表作
由哥特門樓進入校園,眼前一片開闊大草坪,草地上矗立一雕像,正是學院的創辦者亨利六世。五百多年前,當時的英國國王亨利六世創建了國王學院,是劍橋大學內最有名的學院之一。為顯示國王的雄厚財力,學院建立之初就追求宏偉壯觀的建築,當中的佼佼者便是禮拜堂。
參觀國王學院禮拜堂,遊客需檢查門票,憑票只得進入一次。禮拜堂內部有容乃大,蔚為壯觀。禮拜堂四面的彩色玻璃窗惟妙惟肖,向遊客訴說聖經故事。分隔前廳與唱詩班的屏隔,其上飾有天使的管風琴,和扇形拱頂天花板,精美絕倫。耗時八十年建成的這座禮拜堂是劍橋建築的一大代表,也是中世紀晚期英國建築的重要典範。
遊罷禮拜堂,時值正午,飢腸轆轆,乾脆一併醫肚。到了英國近兩周,見到西餐怕怕,中餐為首選。校園外有三兩間中餐麵館,卻人滿為患,針插不入,只好退而求其次,最終在一間“高大上”的日本料理解決溫飽問題。
名人詩句再見康橋
心有不甘,午後決定再進國王學院,持早上門票試再“闖關”,解釋此前因內急而離校,門口工作人員聽罷欣然放行,心中頗感溫暖。
劍河穿過校園靜靜流淌,河中遊船絡繹,生意滔滔,未致喧鬧,卻為這古樸校園帶來生氣。盛夏正午的劍橋,陽光和煦,船上的遊客談笑風生,一群水鴨水中同游,搖頭擺尾,楚楚狀,招徠船客餵食。河水清澈,可見水草搖曳,姿態萬千。難怪徐詩人百年前寫道“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裡,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遊船是劍橋的必備節目,小鎮上滿街都是拉客的,客似雲來。據說不少劍橋學生暑假留校,好大賺一把幫補學費。
劍河之畔,臥有一塊大石,銘刻了徐志摩“再見康橋”的首句和末句,以紀念當年詩人曾遊學到此。刻文是中文,原汁原味,身處異國,倍感親切。詩碑亦是中國遊客必到的打卡處。當年徐志摩風華正茂,到此接受文學及愛情洗禮,文思泉湧,詩興澎湃,“劍橋情懷”亦貫穿其一生。
劍橋大學其實是一個學院聯合體,三十一所學院錯落分佈小鎮裡,高度自治。各學院建於不同的時代,最早的已七、八百年歷史,建築各具特色,著名的有三一學院、國王學院、達爾文學院、王后學院等。
舟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