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瑞幸造假看做空機構存在價值
【新華社北京七日電】瑞幸咖啡的兌換券、優惠券要不要趕緊用掉?因財務造假陷入危局的瑞幸咖啡(北京)有限公司通過官方微博發表聲明表示,公司將保持正常經營,並為此次涉嫌財務造假事件誠摯致歉。
分析人士認為,比起瑞幸咖啡的最終結局,此次風波折射出的市場做空機構的存在價值和帶給市場監督機制建設的啟示更值得深思。
誠信危機殺傷力大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會計系副教授、副主任羅煒指出,類似於瑞幸財務造假,無論是中國公司還是美國公司都時有發生。跟蹤分析數百家企業發現,一些企業對“合規”缺乏理解,是導致財務造假頻發的主要因素。整體來講,市場上一些知名做空機構,用很獨特的調查手段對某一上市公司提出指控,引發投資者對該上市公司的不信任,導致其股價暴跌,從而引發對上市公司的信任危機。
信任危機對準備上市企業或造成嚴重影響。這體現在:一、發行股票沒人要;二、即便有人願意要,也不會按照企業預期的價值,可能以極大的折價方式認購。
儘管美國為防止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設置多種監督機制,但受監管力不足、政府間協同、執行難等制約,有時幾道機制同時失靈,難以避免財務造假事件發生,因此更好地完善機制建設,健全制度保障尤為重要。
重視做空機構價值
有觀點認為,掀起唱空大戲的渾水公司及其背後無孔不入的調查機構,是狙擊中國經濟安全和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黑手。但不少分析人士認為,市場上做空機構和外部投資者的監督是上市公司監督機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政府監督力量的有力補充。
分析人士指出,做空機構起到市場“啄木鳥”和“清道夫”的作用,應理性客觀公正認識其存在的價值,並完善機制保障其正面作用充分發揮,這也是瑞幸事件最值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