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對人物的品評
俗語説:“人比人,比死人。”這是説:以某人與另一個某人互相比較,是很難下定論的,因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公孫丑問孟子:“昔者竊聞之:子夏、子游、子張,皆聖人之一體;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敢問所安?”公孫丑是説:“從前聽説過:子夏、子游、子張都各有孔子的一些優點;冉牛、閔子、顏淵大體接近孔子而略遜一籌。請問老師屬於哪一種?”
孟子答道:“姑舍是!”(且不談這個)公孫丑於是轉換了話題,問伯夷與伊尹又如何?請孟子給這兩位人物評價。
伯夷、叔齊,是殷時孤竹國君長墨胎初的兩個兒子,因彼此讓位而逃離國內。後來周武王伐殷,二人曾叩馬進諫,殷亡後,恥食周粟(糧),隱居首陽山,采薇而食,最後餓死。不過公孫丑要問的伯夷,並非餓死首陽那個。他是《書 · 堯典》所載的:“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禮?’僉曰:‘伯夷!’”帝舜是説:“啊!四方諸侯之長,有誰能為我主持三禮?”衆說:“伯夷!”公孫丑所説的伯夷正是堯舜時的典禮大臣。至於伊尹,在《千字文》:“磻溪伊尹,佐時阿衡。”伊尹原是一名陪嫁的奴隸,然而竟是輔助當時的“阿衡”。阿,讀軻,倚也;衡,平也。言天下出現傾斜現象,而依賴他取得平衡。伊尹被湯賞識,助湯伐夏桀。湯去世後,輔佐卜丙、仲壬二王。
孟子對公孫丑説:“伯夷與伊尹兩者並不相同:不是他理想的君主,他就不願意去效力,不是他理想的百姓,他就不去管。政治清明就當官,政治腐敗他就退隱,伯夷就是這樣的性格;無論是賢君還是昏君,都願意效力,無論怎樣的百姓,都願意去管治。政治污濁也當官,政治清明同樣當官,這就是伊尹的作風。伊尹,能做官就做官,應退隱就退隱,去留不拘,進退亦可。如果要比較,孔子就是這樣。古代的聖賢莫不如此,恕我無法學得到。我的願望只是向孔子學習而已。”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