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埃涅斯庫
知道羅馬尼亞音樂家喬治 · 埃涅斯庫(G·Enescu,1881——1955),是在一九六一年的一期《羅馬尼亞畫報》上,其介紹即將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舉行的,第二屆喬治 · 埃涅斯庫國際音樂比賽。那年我剛學小提琴不久,喜歡將一些音樂家的照片貼在家裡客廳的牆上,其中就有上述圖片。最引人注目的,當然是那幅宣傳海報:喬治 · 埃涅斯庫的側面頭像,鼻子、髮型挺有特點;喬治 · 埃涅斯庫脖子下是鋼琴琴鍵;大提琴或倍大提琴的琴頭,則在喬治 · 埃涅斯庫的耳朵後……其時燈下枯寂,我完全沒有接觸過據說地位卓著的喬治 · 埃涅斯庫的音樂。倘若不是在“文化大革命”前夕的有一天,我到廣州上小提琴課,竟十分有幸地在新聞電影院,觀摩了第二屆喬治 · 埃涅斯庫國際音樂比賽的紀錄片,我對喬治 · 埃涅斯庫的認知,就止於那期《羅馬尼亞畫報》。但即便看了紀錄片,我也未能完整地聽過一部喬治 · 埃涅斯庫之作,很遺憾的。
真正聆聽喬治 · 埃涅斯庫,是在“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首先得益於兩張密紋唱片:一張是中國唱片社出版的《羅馬尼亞狂想曲》,其有四首管弦樂曲,卻以喬治 · 埃涅斯庫代表作之一為題;一張是羅馬尼亞出版,喬治 · 埃涅斯庫的《G大調絃樂四重奏》(op22之2)。因為是自己擁有,所以常聽常新,因之所感亦深。
在第二屆喬治 · 埃涅斯庫國際音樂比賽紀錄片中,我就知道羅馬尼亞有以喬治 · 埃涅斯庫為名的國家級交響樂團。但卻遲至一九七九年十月中,我才有機會在廣州欣賞喬治 · 埃涅斯庫交響樂團的音樂會,當然享受其演奏的喬治 · 埃涅斯庫。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交往圈子日漸擴大,我曾經分別做過鋼琴家李淇、鮑蕙蕎獨奏會主持。前者曾獲第三屆喬治 · 埃涅斯庫國際音樂比賽鋼琴組第四名,後者曾獲第二屆同類比賽的第五名。其實,我與李淇、鮑蕙蕎屬同時代人,但當我對音樂仍然懵懵懂懂時,他倆的名字已與喬治 · 埃涅斯庫聯繫在一起了。
(二之一)
陳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