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孟京
忘了哪一年起,喜歡逐頁逐頁翻閱《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興至酣處,通宵達旦手不釋“典”。小感不解的是,“甬”、“舀”、“京”等常用字,目視頃刻,竟然“陌生化”般成了生字。
向來喜清靜而畏交際,對長袖善舞的社交能手徒有驚訝的份。說來有趣,自習慣“啃”辭書以來,無論本名筆名,只要帶“京”字者,便成了我的關注對象,其中包括孟京女士。
結識孟京,緣於向“鏡海”版投稿。彼時,孟京以編輯身份詢問某詞語具體所指,我從語義層面做簡要答覆。雖未謀面,但已留下做事認真負責的印象。
編輯工作既離不開作者和讀者,也需擁有自己的眼光和立場,並由此積累比作者更了解讀者需求、比讀者更熟悉作者寫作風格的經驗與優勢。編輯有權建議或決定稿件的錄用與棄用。耗費修改時間、佔用寶貴版面、拉低出版質量的劣質稿件,常被束之高閣乃至棄擲紙簍。達理明義的作者,向熟悉的編輯投稿時,甚至比向陌生的編輯投稿更加忐忑——倘若文章質量“麻麻哋”,豈不是為難“老友記”?
澳門不乏作家詩人型編輯,他們大都“識貨”,對稿件的甄別與選擇頗有經驗。對於編務,孟京時有新理念、新策劃和新實踐。在前人基礎上,她把本報“鏡海”、“小說”、“閱讀時間”等版面經營得有聲有色,刷新並燃亮了澳門文學的新氣象。這在細心的讀者是不難發現的。參與主編年度《澳門文學作品選》並肩挑《澳門筆匯》編務擔子,則說明業界對她的認可和信任。
孟京積極投身文學事業,無論自己創作,還是呼籲“他者”重視澳門文學,都發力甚勤。她的“臉書”,除了因初為人母的喜悅而上載愛女相片外,剩下的就是相關澳門文學的一切一切:舉凡座談會、叢書出版、新作家老詩人刊發新作等,都一一奉告。私人臉書就此升格為澳門文學的資料庫。
歌抒情,詩言志。常懷詩心者,目光所至皆詩意,筆鋒所及皆詩情。“新園地”乃《澳門日報》品牌,登載眾多文學性、思想性和知識性兼備的佳作,是了解本地文藝創作動態的風向標和重要平台。孟京屬中文系科班出身,閱讀了大量的經典名著,寫作基礎扎實。專欄“自斟字唱”,文章標題多擇取樂壇天王天后的歌曲名,洋溢着青春氣息。既符合設置初心,又一新讀者耳目。對應到文本,語法規範、措辭嚴謹、行文老練,有着與年齡不匹配的成熟。
孟京擅寫散文、小說,題材涉獵面廣是其創作的一大特點。“情感真摯”、“寫的是人話,讀得懂,有感覺”,是本地同行對她的評價。孟京曾說:我太喜歡好的文字印在紙上的感覺。喜歡得帶着偏執,喜歡得窮追不捨。於孟京,友情、親情、嬰兒教育、婚姻之道、代際衝突等皆可入文,且寫來意蘊悠遠,往往予人眼前一亮。這可以視為“八○後”寫作人中的新發現、新收穫。
劉景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