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0年04月03日
第B08版:澳聞
澳門虛擬圖書館

澳大新技術檢測肝纖維化

王春明(左)與邢盼飛討論研究

澳大團隊發現的蛋白口袋

實現高靈敏度檢測 讓病人及早接受治療

澳大新技術檢測肝纖維化

【本報消息】澳門大學訊:澳門大學最新研發的技術有望為慢性肝病檢測帶來喜訊。長期出現急慢性肝炎會使肝臟纖維化,最終病變為肝硬化甚至肝癌,有見及此,澳大中華醫藥研究院副教授王春明的研究團隊開發嶄新技術。在小鼠模型中初步證實,該技術能實現高靈敏度檢測組織纖維化,有潛力應用於肝臟纖維化檢測,從而使病人及早接受治療。相關研究成果已獲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刊登。

是次澳大研究以“一種蛋白口袋逃逸設計策略解決近紅外熒光探針活體應用干擾問題”為題開發相關技術。澳大團隊在原本針對創傷修復的一項研究中,偶然發現用作檢測工具的熒光探針有一類化學基團,容易“掉入”蛋白質結構的“口袋”中,從而產生干擾信號,這一機制通常被忽略。基於此,研究者乾脆對已經使用多年的商用染料的結構做了“手術”,設計合成新的染料分子,使其發揮正常功能的同時不再“掉入口袋”,展示出比現有產品更高的分辨度。團隊在此染料分子基礎上,開發設計新型近紅外熒光探針,以肝纖維化過程中過量產生的醛賴氨酸分子為標誌物,成功實現肝纖維化的分期診斷。

分辨度準確性高

王春明表示,目前熒光成像探針可以幫助醫生實時、無損、動態監測病症發展,然而,這一工具在應用時易與血液中的白蛋白結合,造成假陽性信號干擾檢測。而澳大新技術則通過一種蛋白口袋逃逸設計策略成功解決這種非特異結合問題,從而在纖維化疾病模型檢測中實現更高的分辨度和準確性。此研究成果雖是受偶然啟發所得,但巧妙的科學設計和優良的實驗數據,展示出作為熒光成像新技術進一步開發的價值,在疾病實時診斷上應用。

《自然通訊》為全球學術界最知名《自然》(Nature)期刊的綜合性子刊,發表各國學者各個學科頂級原創研究,影響因子高達11.880(2018)。相關研究獲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與澳大研究基金支持。王春明為是次研究的通訊作者,澳大博士研究生邢盼飛為第一作者;澳大濠江博士後學者牛一鳴、王珍珍,澳大博士生母若雨、謝達平,南京大學教授董磊、研究生李歡玲等亦為是次研究作出重要貢獻。研究詳情可參閱: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5323-8。

2020-04-03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37032.html 1 澳大新技術檢測肝纖維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