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個大國風範
《公孫丑》這一篇,因為篇首一句是“公孫丑問曰”,遂以之為篇名。
公孫丑問:“夫子當路於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許乎?”這是一個假設的問題問於孟子:“假如老師在齊國掌權執政的話,那麼管仲、晏子夠您‘威’?”舉凡假設之事都不切實際,孟子不說這些。他說,以齊國目前的條件,稱霸於天下,簡直易如反掌,稱霸揚名算得甚麼?
公孫丑說:“周文王品德至高無上,施行仁政,活到百歲才去世,然而到了武王和周公繼續發展,天下才能統一,如今老師竟說王於天下易如反掌,難道連周文王都不值得您去學習嗎?”
孟子說:“豈是這樣?誰敢與文王相比!由湯至武丁,其間賢君至少有六七位之多,天下歸服殷商的時間很長,時間一長就不好變動,武丁召見諸侯,管理天下,猶運之掌也。紂王離武丁之時不遠,世代忠賢,先前習俗、社會淳風猶存,更有微子、微仲、比干、箕子、膠鬲諸賢輔助,所以有了一段頗長的時間,紂王才失掉天下。”一言以蔽之,孟子要表達的不外是仁政。
孟子說:“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鋤頭),不如待時。’”如今正是具備稱王的時機了。齊國面積如許廣闊;雞犬此起彼伏,處處相聞,人口眾多,只要推行仁政,便足以雄霸天下,誰也沒法阻擋。況其他諸侯國很久沒有出現過賢明的君主,而他們百姓所受的痛苦與苛政的暴虐,從來沒有經歷如許久長與嚴重。在這種情況下,像齊國這樣萬乘之國加上施行仁政的話,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即是說:齊國能施仁政,無疑是他們各國的救世主,只要付出前輩人一半之力,便取得比前人多一倍的效果,稱王於天下,現正其時也。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