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芬交誼錄:白鶴派宗師吳肇鍾
吳肇鍾(1887-1967) 字唯龕,號白鶴道人,所居曰聽劍樓,白鶴派武術宗師,三水人,出生於澳門,自幼家境清貧,少赴江西投拜白鹤派老拳師朱子堯為師,盡得師法,十年後技成返澳。吳肇鍾學成後便四出覓武林高手來較技,眾所周知的便是打倒大力程華,在澳門將俄國大力士拋下擂台去,與少林羅漢門的著名孫玉峰打個平手,與廣陵七劍士之一的郭岐鳳劍術大師以劍會友成為知己。
上世紀二十年代初在廣州設館授徒,與當時太極拳名師顧汝章名齊南粤。吳積極推廣白鶴派武術,廣東有此拳派,亦由吳肇鍾開始,他更在香港及澳門等地設館授徒,將白鶴派武術發揚光大,門人遍及世界各地。吳氏曾任廣州國立大學、私立國民大學及各學校、社團國術老師,以科學方式闡述拳理。著有《白鶴拳經》、《鄒家八卦槍新論》、《劍說》等。
吳氏精於醫術,曾在香港中環設立白鶴草堂吳肇鍾醫館,並歷任香港中醫師會理事長及會長。武術以外,他的文章、書法,和詩詞久已傾動文壇,尤以他用先秦諸子筆法寫成的白鶴派獅子吼拳經,文化界莫不推許為傑作。著有《白鶴草堂文稿》、《白鶴草堂詩詞初集》。
鄧芬( 1894-1964 )以畫名,藝傾大江南北,兼擅曲藝、詩詞、書法及治印等,多才多藝,感情豐富,被譽為再世唐寅,曠代名士。鄧芬巧詞令,擅交際,交盡名士美人、政商豪富、優伶歌者、藝術名宿,以及屠沽之輩,無貴無賤,悉樂為友。
鄧芬自少已聰慧過人,思想超脫,不喜市儈流俗。生平所為,頗獨創一格,脫略不羈、友儕都以“癲芬”呼之,他也不慍,笑謂在這時代裏,能得其癲,才有趣味。繪事以外,詩酒琴棋,無一不精,風流倜儻,所交賢豪俠輩,都與為知交。
鄧芬對佛理頗有領悟,早歲出入廣州六榕寺,與佛教中人,例如鐵禪和尚、梁季寬、湯雪筠(融熙)等,交往密切,觀其齋室名號,如藕絲孔居、阿賴耶室等,皆含禪意。上世紀二十年代,鄧芬寓廣州光孝寺前面的淨慧街,與趙浩公及一眾“癸亥合作畫社”成員昕夕相與,切磋畫藝,與趙浩公交誼在師友之間。趙浩公是廣東畫壇的重要人物,又是武林中人,與吳肇鍾也是交情深厚。根據吳肇鍾憶述,他早於上世紀三十年代與鄧芬於陳融顒園雅集訂交,後來因時局變動,二人濶別經年,未聞存問,直至一九五五年間,於香港重遇,更與相識於廣州之好友融熙法師註再結前緣。惜融熙法師四年後西返極樂,再會無期,令人神傷不已。
根據鄧芬撰述:
“一九五五年澳居無緒,來香港鬻畫,隨緣一日,吳肇鍾師偕融熙和尚相訪客舍,懽然握晤,此契濶多年,老友又現比丘身矣,仰之禿頂修髯,六根無垢,如雲中白鶴,念破三十年來苦行潛修,無量功德,成斯善利,必將有利他人,及傾聞一偈,使芬五體投地,為之頂禮者三,惜其行期甚近,將於明日九月初二乘垂天之翅,遠效圖南,歷遍阿羯陀師子諸國土,為吾僑說法,其亦有南瞻敕度眾生之心歟。
芬即席寫長汀子象贈行者,旨在放下布袋,何等自在,意以喻之,融熙和尚一笑,為下轉語,預約他時取乞來砵中餘飯,分我豆腐作杯羹云。乙未話別,存問連年,去春小兒患阿難七夢之疾,承為虔祝,並函使默誦準提讚,以解其厄,我佛多情,有如此者,何日忘之。比募建茅蓬於吉隆坡,芬畫丈室聞根圖寄贈為贊,詎未遂初期,忽傳示寂,融熙和尚演出世法於彼邦,勝緣甚暫,可憾也。”
鄧芬嘗賦詩輓悼融熙上人,詩云:
一絲不掛疊跏趺,大去毘荼合一壚,
諦想祇園敷座處,與千二百五人俱。
當年吳唯龕宗師聞融熙法師示寂,悲痛不已,曾寫下古詩四首,挽悼摯交。玆錄詩於後:
其一:“病中聞示寂。擊榻陡起坐。窓風度疏簾。燈暈凉欲破。公是菩提身。
去住等涕唾。惟世道多迷。覺岸失帆借。公自留津梁。百喻足禪課。”
其二:“三十六年前。與公常論佛。佛在人心中。公挈若取物。
大道實非象。指點此性覺。公真抱禪悅。下風拜且乞。”
其三:“涉海公南行。經卷已三笥。為言行李多。毋乃過累贅。公言世變深。或不歸此地。聞言心耿耿。有若著芒刺。為佛世所尊。大雄見無畏。萬邪且遠避。那有語言忌。公為超之彥。持志在不二。明知弘法艱。嘔心作鼓吹。筆札答問疑。每每夜不寐。積勞能損心。為要四眾利。公性歸本真。西去自有位。”
其四:“前歲遊南洲。曾擾香積廚。飯後瀹苦茗。間論及詩書。罎出落花生。味甘逾酪酥。宵午始揖別。明日趁歸途。誰知此分手。又各天一隅。歲序倏兩更。公竟返真如。道遠阻滄波。無翼雲邊舒。俯仰淚沾臆。惘惘遠公廬。”
一九六四年九月十日,鄧芬病逝香江。港澳兩地政商文化界為其治喪,到場執紼者千餘人。素車白馬,備至哀榮。九月十三日鄧芬長眠於荃灣華人永遠墳場。吳肇鍾更信守與鄧芬前諾,為摯交親譔墓誌銘,並由羅叔重手書。
一九二六年,鄧芬嘗製《群鬼爭食圖》,這是鄧芬早期諷刺畫的力作,富有想像力及創意,從傳統的鬼畫中脫穎而出,抨擊現實世界的醜惡,不留餘地。
此圖軸初由吳肇鍾珍藏,七十年代轉歸鄧氏弟子陳丙光,後來由於藏家歐振雄、書畫及鑑賞名家黄君實等向香港藝術館介紹推薦,館方得以購得珍藏,成為鎮館之寶。
鄧芬晚年,與吳氏相與交遊,談藝論畫,詩酒暢敍,非常密切,在鄧芬佳作中,往往能見到吳氏的墨跡題署。
鄧芬嘗和吳氏七律詩一首:
次肇鍾韵遙和車行新界乙章
處處春氣欲剪花,高樓日傍酒帘斜,
魚軒未敢煩虛載,禪榻何如偃在家!
繪設西園真不讓,罰依金谷可容賒,
投詩為報兼師友,來日清遊興靡涯。
鄧曇殊藝名傾世,吳唯龕文武全才,二人相交相知,終成莫逆,且同為融熙上人的摯友,惺惺相惜,此段結緣,實乃上世紀藝文界、武術界及佛教界,值得存記之一段因緣。
註:融熙法師(1888~1959)廣東番禺人(原籍浙江),俗姓湯,字雪筠。畢業於廣東高等師範學校,以能文善辯著稱。未出家前,曾任番禺小學校長、教育廳視學官、中央法幣基金委員會、西南政府政務委員會高等顧問、廣東省銀行秘書。又組織廣州佛教閱經社、六一佛學研究會,創立圓音月刊社,並致力於習禪探義、護法及保護廟產等。後因虛雲和尚手書“佛道移南”以示之,遂於一九五四年自香港往返新加坡和吉隆坡弘法,並於吉隆坡創辦馬來西亞佛學研究社。一九五九年示寂於吉隆坡。著有《佛教與禪宗》、《葛藤集》、《無相頌請話》、《百喻經選講》等行世。
劉 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