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相約
上星期文化局終於宣佈原於五月份舉行的藝術節取消了。消息出來並不意外,在疫情仍未完全平復之時,劇場是否重開仍是未知之數,而新型冠狀病毒開始蔓延到世界各國,外國藝團是否可以入境澳門,更是未知中的未知;同時,不少澳門藝團已經開始彩排,不在這刻下決定,繼續等待會更難安排。藝術節能否延後演出?但所有活動都在下半年舉行,哪還有場地應付多一個大型的藝術節。今屆藝術節公開徵集到的澳門藝團演出,會延到明年舉行,不會白費了藝團的心血,但同時亦令本年沒有入選的藝團,在下一年少了競爭入選的機會。藝術節能否以今年的節目為基礎,增加一些風格不相同的本地節目,令來年藝術節更百花齊放呢?似乎可多商榷一下。
藝術節是澳門表演藝術全年最大的活動,當中過半是本地節目,取消意味着演藝工作者在五月份繼續冇工開,零收入,情況堪虞。上星期曉角的《二月廿九》開始在網上播放,有不少人討論在網上演出的可行性。除了增加收入,也令劇場多一條出路,但這盤數不易計,除了原有的戲劇人員,還要加上優秀而又理解劇場的拍攝隊和導演,經費不小。有藝團曾試過用網上演出去尋找政府資助,開發新的模式,但並未成功。雖然劇場表演的現場感是它的最大特色,但能否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第二種藝術形式?值得一試。
四月份有沒有劇場演出仍是個謎,除了萬眾期待的音樂劇《瑪蒂爾達》,澳門的友人創作劇團也博一博,在四月尾重演口碑不俗的《相約星期二》,以美國作家米奇 · 艾爾邦的真人真事改編,原書《最後 14 堂星期二的課》是全球暢銷書籍。故事講述在事業、愛情等各方面都像人生勝利組的明哲,心靈上卻總欠缺了甚麼似的,他得知自己的大學老師身患絕症,於是決定每個星期二都前去探望,聆聽老師彌留前的教誨。《相約星期二》探討生命、死亡、疾病、宗教信仰、自我探索,如果真的能在疫情過後演出,別具意義啊!
晴 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