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0年01月18日
第C09版:攝影
澳門虛擬圖書館

影載其道 畫見其心

《雲深不知處》

《神女峰》

《雲壑雄風》

《天外飛橋難覓蹤》

影載其道 畫見其心

——觀《影畫性靈 · 白善華意象攝影展》後記

二○一九年十二月中旬在珠海豪邁藝術中心亮相的《影畫性靈·白善華意象攝影展》,以“表現手法繪畫化,裝裱製作宣紙化”兩大亮點刺激觀者敏感的視覺神經,引發珠、澳、穗等地傳媒和大眾的廣泛關注和熱議。中國攝影家協會原副主席(現顧問)、廣東省攝影家協會名譽主席、珠海市文聯副主席李偉坤和廣東寫意油畫學會副主席、珠海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劉文偉,開幕式上致辭分別評價:“作品給人一種夢幻、神奇的感覺,是攝影藝術的創新”;“作者跳出了攝影藝術不離紀實性的思維模式,超藝術想像、取材、發揮、表現,是攝影創作、藝術創新的創舉,令人耳目一新”。澳門攝影家陳顯耀更認為“可能是二○一九年最具創意的攝影藝術”。

勇探索轉換思維

與白兄結識多年,經常一起採風創作,談影論藝。他專注藝術追求,有一種難能可貴的“善於轉變思維,勇於探索創新”精神。他曾對我說:世上本來就沒有所謂的美,美實際是人為的思維產物。後來又說:美無處不有,世界到處都存在着美。美與醜互為對立統一。認為繪畫能夠“無物不入畫”,攝影也應該“無物不入鏡”;影畫同根同源,自當可以影畫融合。《千流歸海》、《江河任縱橫》、《雲深不知處》幾幅山水圖,詩情畫意,圖文並茂,流暢灑脫,不是丹青妙手揮就,而是作者邂逅閑餘,從煙盅餘灰、紙巾浮水印、硯台墨痕得稿的仿畫影作。駐足畫前,令人凝神注目,觀後蕩氣迴腸,離開依然餘韻沁心,久而不散。

善發現察物至微

三十六幅作品顯示,作者有很強的發現能力。他介紹,意象攝影除了堅實的基本功之外,首先必須具有發現能力,這是成功的第一步。一幅幅作品表明,發現能力來自個人的知識、智商,源於他的文化底蘊,尤其取決於思維模式的轉變、轉換。用澳門攝影家黃錫鈞一句富含哲理、精闢的論斷,就是“思維決定行為”。

作者認為,意象攝影還要具有表現能力和藝術張力,作品方能有更強的生命力和更高的藝術價值。因此他把眼前所見、腳下所踩、擦肩相碰的物像拍下來,再以工匠精神精雕細作,以中國畫、水彩、潑彩,水墨、潑墨,或油畫、素描、版畫、漫畫、廣告畫、連環畫等畫種形式和技巧展現,實現攝影從具象、物象、影像到意象,再向繪畫演變,並儘量讓作品自己說話,使觀眾能夠自行體悟,自發遐想,產生共鳴。

圓初夢影畫合璧

《天外飛橋難覓蹤》,刻錄了作者轉換思維模式、尋夢之路的歷程。他告訴觀者:“以畫入相”之夢的衝動,萌生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源自中華攝影第一人郎靜山。他指着那幅國畫般恢弘壯觀、畫外有音的畫卷《佛海無疆》說,這是2016年在澳門西灣湖公園得稿攝製的地磚仿畫照片,受到澳門文化藝術學會青睞,成了他意象攝影,影畫合璧嘗試成功的處女作。他謙虛坦言,仿畫攝影,他不是先驅,照片宣紙噴圖,也非先創。他所做的是攝影界先人、前輩想做、做過,但未做完的事;所走的是他們想走、走過,但未走完的路。慶幸自己生逢其時,既可學習、借鑒前人經驗,又可借助現代先進科技,把相、畫、詩、書、印集於一身,一一搬上宣紙,送到觀者面前。

三十二個春秋,三十二載耕耘,圓夢!夢圓!

文:趙維富

2020-01-18 趙維富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23261.html 1 影載其道 畫見其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