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為何說中美協議互利共贏?
經過廿三個月的打打談談,中美終於在廿一世紀二十年代伊始簽署了兩國第一階段經貿協議。這是一份來之不易、互利共贏的協議,不僅有利於中國,有利於美國,也有利於世界。
首先,協議的簽署標誌着中美貿易摩擦實現階段性“止戰”。雖然今次不是按下停止鍵,而是暫停鍵,但對雙方來說都意義重大。因為如果貿易戰持續,雙方的損失將會更大,面臨的風險將會更多,這是雙方都難以承受之重。雙方及時“止損”,有利遏制兩國經濟下行,有助世界經濟復甦。
其次,協議的簽署有助穩定中美經貿乃至兩國關係。隨着中美貿易戰爆發,兩國的分歧、爭端明顯增加,美國的反華勢力明顯抬頭,中美“脫鈎論”甚囂塵上。過去,中國對美貿易順差的確有點大,於是這一順差便成為美國發動貿易戰的借口,成為美國對華的政治武器。中國擴大從美進口,相當於拆解美這一武器,同時增加反制能力,有助兩國關係行穩致遠。
再者,中國通過協議實現了一個重大戰略目的——美國對華加徵關稅由升轉降。雖然首階段只有一千一百億美元的中國輸美產品關稅由百分之十五降低至百分之七點五,但減稅大勢已出現。對於中國出口製造商來說,緩解了壓力,降低了成本,有助於穩定產出,穩定就業;對於民眾來說,有助改善對經濟預期,提振消費信心。
此外,中美貿易休戰,世界對中國經濟的韌性及潛力產生較大信心,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企業,會加大在中國的投資,增強與中國的合作。美國把中國從“匯率操縱國”名單上移除,有助人民幣匯率穩定及國際化。
中美首階段經貿協議提出,中方將擴大自美農產品、能源產品、工業製成品、服務產品進口,未來兩年的進口規模,要在二○一七年基數上增加不少於二千億美元。有人認為,中方讓步太大。這種看法過於片面。其實,這些產品如果不從美國進口,大多也要從其他國家進口。二○一八年,我國大豆消費量為一億○五百萬噸,國內產量僅一千六百萬噸,缺口十分明顯,從美國增購大豆,可彌補這一缺口。大型客機、芯片、能源等產品也如是。
值得注意的是,協議明確,上述二千億美元商品是由中國企業和消費者根據市場原則自願購買,政府不會為實現這一規模而採取行政指令、財政補貼等方式。為此美方要創造有利條件,以便有足夠的美國商品和服務供中國採購和進口。如果中國企業因為“實體清單”限制而在經營上受到影響、採購能力打折,無法進口足夠的產品和服務,那麼責任就完全在美方。這將迫使美方糾正打壓中國企業的錯誤做法。
中美簽署首階段經貿協議說明,兩國雖在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等方面存在差異,但兩國有許多共同利益,能夠通過磋商,管控分歧,找到合作共贏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