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8

(雜談)信不信由你 2022年07月11日

信不信由你

有個故事說,在一場戰鬥中,上尉發現一架敵機俯衝過來。按照防空常識,他理應立即就地臥倒。可上尉發現離他不遠處有個小戰士還愣在哪兒,就顧不上多想,飛奔過去一個魚躍將小戰士撲倒在自己身下。一聲巨響過後,上尉拍拍身上濺落的塵土,回頭一看,頓時驚呆了:剛才自己所處的那個位置已被炸成了一個大坑。這位上尉不顧個人安危救人的同時,也救了自己一命。於是人們感慨說,幫助別人其實也是幫助自己。這類故事如果放在我國古代,篤定會被視為經典案例,寫入果報類筆記文中。

在我國歷代通俗文學中,大到朝代更迭,小到個人際遇,筆涉興衰定數、善惡因緣的文字很多,不能說篇篇如是,但也每每得見,幾乎成了永恆的母題。這一母題,把人間禍福視為超自然力量左右的結果。不僅話本小說有傳奇,稗官野史有記載,而且類書或正史也多有收錄。與話本小說不同,類似野史的筆記文,有時間有地點有名有姓,信不信由你。

這世間,人為的事不足為奇,天降的事倍加神秘。於是乎,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離奇,不信邪的人也將疑將信了。當這樣的傳聞收錄到典籍中,其影響力就不是民間傳聞所能比擬的了。那麼,古人為何要花那麼多精力去虛構荒誕的故事呢?

一是懲惡揚善,勸人安分。人們相信定數,就不會怨天尤人;恐懼報應,就不會為非作歹;各安天命,恪守本分,積德行善,天下自然就太平了。對個體而言,那些受傷與不安的心靈可以得到慰藉;對社會來說,可以發揮抑惡揚善的教化功能。

二是吸引眼球,招徠讀者。寫書、說書的總是希望喜聞樂見的人越多越好,倘能把故事寫得曲折離奇,說得活龍活現,讓看官欲罷不能,急切要聽下回分解,功夫就到家了,所謂“無巧不成書”。

其實,世間有許多事靠臆測解釋不通。“一語成讖”是玄機還是定數?“怕啥來啥”是偶然還是必然?“說曹操,曹操到”,是感應還是巧合?稍加思考答案昭然,只不過人們不去較真罷了。

有個老太太坐在馬路邊,望着不遠處的一堵牆,總覺得它就要塌了,見有人路過那裏,就提醒他們繞道走。路人不以為然,照走不誤。接連三天下來並無險情發生。老太太有點奇怪,便走到牆根下看個究竟。就在這時,那堵牆轟然倒塌,老太太被埋在灰塵瓦礫中。按理說,老太太一片好心,不該有此結局,這不是巧合又是什麼?

勸世教化這件事,在經濟與科學尚不發達的年代裏,雖然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但卻是迷信與蒙昧得以流行的麻醉劑。只有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才是構築精神世界、解脫塵世困擾的科學法寶。

王兆貴